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语文读本》阅读的困惑与对策

(2009-04-12 21:59: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资料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读本 阅读 困惑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读本》应运而生。《读本》的选编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内容,它是语文课本(以下简称教本)的延伸,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对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读本》的阅读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师怎样把那么多丰富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怎样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商讨的一个问题。

 

一、《读本》阅读面临的困境。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习语文首先是在课内学好教本,这是无可置疑的,正因如此,致使广大语文教师对教本的学习研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读本》却忽视了,这使《读本》的阅读效率大大降低,那么《读本》在阅读中有哪些困惑呢?

 

1、认识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如何使用《读本》认识模糊,一则大纲也没有什么规定,二则教材也没有什么具体要求,《读本》的说明中只是说“由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再说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作指导,于是出现了与教材宗旨相背离的种种做法。

 

有的把《读本》当教本,把《读本》与教本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讲”代“读”。由于《读本》篇目多,再加上教材的内容,有些教师便无所适从。一忽儿教本,一忽儿《读本》,弄得师生紧张兮兮,结果该讲的课文没讲深,该读的《读本》没落实,致使教学陷入无序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有的把《读本》当课外书,既然是读本,既然是课外阅读,便由学生听之任之,随便读读就行,因此无组织、无计划、无指导、无落实,《读本》成了一种摆设。结果可想而知,阅读的收效甚微,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损失。

 

2、时间的困惑。我们知道阅读《读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一般来说,学生只能在课外阅读《读本》,而读本中的文章又比较长且有些内容也难懂,一篇文章如果作认真评点的话至少要一小时时间。每学期的《读本》文章一般有100多篇,如要全部完成,至少每周要阅读5篇,每天要一篇,如果学生能每天阅读一篇的话似乎也能完成,事实上能这样做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观念一直存在,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与教师成绩的依据,因此许多学生与教师都会把时间花在教本的学习与研究上。现在的学生依然没有“减负”,大量的课外作业,题海战术,哪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读本》?

 

3、选文的困惑。无可否认,《读本》选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但是《读本》的这些文章过于强调与教科书的对应,其中包含政治、物理、生物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难以读懂,限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也成了学生阅读《读本》的瓶颈问题。

 

 二、《读本》阅读的对策。

 

 《读本》阅读的不力与教师的错误认识、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及选文的内容有着极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上讲课文,学生习惯在课内听讲课文,这造成了学生阅读的依赖心理,限制了学生阅读个性的充分发挥,减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读本》呢?

 

1、纠正自身错误的认识。《读本》阅读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因此,要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觉得首先要理清《读本》与教本的关系。《读本》与教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教材是例子,是示范。教师要通过教材的精讲和系统的训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从精读教本方面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去独立阅读读本,让教本成为读本的向导。

 

其次要理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外的阅读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不轻,要保证读本的阅读的质量必须要处理好教本的教学。教师在课内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检查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式多样地灵活处理,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相信读本一定有用武之地,读本的阅读一定会有成效。

 

2、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习惯相当重要,有了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坚持主动阅读。正确的阅读习惯又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培养。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长期不懈地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要养成查阅的习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作一些勾点圈画,并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对一些精彩的语句、诗词作诵读,培养语感(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环节,注重条分缕析,实不可取);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时下批注、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注重语言的积累与感悟;培养学生阅读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交流讨论,使问题进一步明晰化,如此等等。有了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阅读的质量才会提高。同时对于《读本》阅读,教师可以对学生作些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注意有关信息的把握,如文章前的阅读提示或文章后的阅读思考,明确文章阅读的一些要求,明确学习的重点,使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3、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能带领学生向着追求的目标乐此不疲地奔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想方设法从教本的学习延伸到《读本》的学习中去。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阅读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比较可取。

 

(1)性格比较法。教本与《读本》的许多文章都有可比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在高一教本第五单元有一组古代说士形象,如勇纾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种、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荆轲刺秦王》、《晏子故事两则》,分析召公、荆轲、晏子与教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如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要求阅读《读本》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两位谏士与两位君王不同等等。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2)人物溯源法。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许多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第57页注解①“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人的?可以从《晋公子重耳出亡》一文中找到答案。先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形成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3)形象充实法。孔子是人师也是经师。在教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他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原来圣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4)感情对照法。概括文章要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棋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怅惆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领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情感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较好地开发读本的价值。

 

(5)填充探究法。利用读本中《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读本中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杂家的《吕氏春秋》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吕氏春秋》等思想特征不明显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

 

4、完善阅读的检测手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大都宁愿去啃课本,很少去读《读本》。如果没有检测手段的保证,很难使《读本》阅读落到实处。因此,建立一些必要的检测机制十分重要。

 

可以把《读本》阅读与第二课堂活动挂钩。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演讲、诗歌朗诵、佳作赏析、小说改版、戏剧改编排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结合《读本》,走进《读本》,或说或演,使《读本》的阅读变得活跃。

 

可以把《读本》阅读与竞赛挂钩。如对《读本》里的文章进行题目设计、征文比赛、词语检测、古诗文诵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对优秀者给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用竞赛激励学生,促使学生阅读读本,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把《读本》阅读与单元检测挂钩。把《读本》的内容纳入单元检测的范畴,每单元一测。教师可以把一些必要的篇目划定给学生,题型可以采取多种样式,如对记叙性的作品重在感知文本、揣摩语句,说理评论性作品重在把握观点,诗歌类作品重在体味作者的感情,文言文重在字词落实,尽量使《读本》的内容能充实到考试中,培养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能力。

 

至于选文的原因,我们教师无能为力,只能建议有关专家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增加小说和散文的比例,增加名著节选文章,增加一些带有评点内容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可以增加教师的选择余地,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读本》的出现,给学生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读本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内涵极其丰富,教师如能指导适当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完善检测考评机制,相信学生通过《读本》的学习一定能开阔视野,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

 

1、  周伟杰《高中[语文读本]阅读指导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2

 

2、  骆芳《高中[语文读本]阅读指导探析》 淅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10

 

3、  王记谱《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配合使用方法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

 

4、  吴红兵等《高中[语文读本]教学规律初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4

 

5、  王燕芝《高中[语文读本]阅读的形式》《内蒙古教育》2002.12

 

6、  李鹤《语文[读本]使用的六种方式》《语文教学通讯》2002.11

 

2005年3月发表于《温州教育》,2005年7月发表于浙师大《语文教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