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对理论说“不”(二)
文/毕家妈妈
你可以说“不”的理论之五:避免“婴儿语言”,比如对孩子说不必要的叠词,饭不能说成“饭饭”,花不能说成“花花”。
成功培养了神童儿子的牧师老卡尔一再主张从小就应该教给孩子最有效的语言,那种将一个字重复两次的做法,是对孩子脑力的一种浪费,因为过后这些词会被淘汰,结果孩子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得不学习两次。另外,他认为孩子可能因此不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那么究竟可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抱抱”呢?
我们不应该忘记老卡尔的宗教背景。在他的育儿理念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清教徒式的极简生活态度和高度的自我约束意识。跟孩子直接说鲜花而非“花花”,当然可以让孩子一步到位,但是,人之常识会告诉我们,呀呀学语的小朋友就是从“花花”开始学习语言的。母亲被叫做“妈妈”、父亲叫做“爸爸”,几乎所有孩子早期生活中遭遇的人和事务都有一个叠词做名字,不是没有理由的。卡尔的理论是指望通过宗教徒式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来提高效率,他也许可以做到,但我们是过着世俗生活的凡人,没必要也去勉强自己、勉强孩子。在这个问题上,顺其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至于孩子是否会因此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呢?
想想看,周围的年轻人,有谁还在说:“我要吃果果”“那个裤裤好好看哦”?——可能也有,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你可以说“不”的理论之六: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或是提出非分要求的时候,不能让步,否则父母的权威就没有了。
孩子当然对父母应该保持尊敬爱戴的心情,但不是说父母就一定不能让步。工作和生活中,跟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出妥协,跟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孩子偶尔违规,发点脾气,犯点小错,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他们进行处罚,可能会引起一些哭闹,对此置之不理也无妨。但有时,外出玩得高兴,孩子想要吃一只冰淇淋,妈妈却坚持说你昨天就把本周的份额吃掉了,结果引得孩子在公园大哭招来围观或斜视就不必要了。因为此时你和孩子的面子,或者说尊严更重要。
在家中也没必要一定和孩子争个输赢。叫他把玩具收拾好,不收,再说,还是不收,你当然可以威胁他说把玩具全扔了,但就快要上床睡觉了,值得为此让孩子哭哭啼啼带着眼泪入睡吗?此时不妨自己找个台阶下:“今天你累了,妈妈帮你收拾,明天我们早点开始好吗?”让他答应,然后你就帮他收吧,或者干脆留着,让他明天一起收,只要你不介意房间太乱就是。家,应该总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纪律,可以放在爱之后。
你可以说“不”的理论之七:孩子一犯错误就用计时隔离来教训他。
计时隔离就是关禁闭在西方长期流行一种处理犯错的孩子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离开,暂时到一个隔离的空间去独自待一会儿,平静后再出来参加活动。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闭门思过,不过思过的时间比较短,两岁两分钟,三岁三分钟。这个方法现在也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流传开来,
但是,如果把计时隔离理解成关禁闭,甚至把犯错误的孩子关到“黑”房子里就错了,因为计时隔离并不是一种惩罚措施,本质是相信孩子犯错是因为心情受挫,而让他们离开“犯罪”现场,独处一会儿,可以让他们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当。一旦你把计时隔离当作惩罚,你一定会遭受到孩子的抵抗。一些孩子则会产生畏惧情绪,犯错之后采取撒谎或躲藏的方式来逃避惩罚。
建议处理方式:隔离的目的是让孩子脱离开不良行为发生的环境,是让孩子平静下来,恢复到良好状态,因此,不妨给与隔离的处所“安静角”之类的名字,让孩子参与处所的选择,可以是孩子的卧房,也可以是客厅一角沙发背后的那个小空间,然后不妨放上几本书或孩子喜欢的玩具。实施计时隔离的时候,切忌对孩子大叫大嚷,要记住你不是在惩罚孩子,而是在帮助他恢复平静。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他需要冷静一下,需要去冷静角独处一会儿。他不要自己去的话,你可以陪他去。你整个的态度需要冷静、温和,但同时不容置疑地坚定。孩子从冷静角出来后,不要长篇大论地批评他,简要两三句话说明他错在哪里了,就让他继续参加活动吧,不要破坏他刚刚恢复的好心情。
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养孩子,当一些理论明显超出你的实践能力的时候,当一些理论明显不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趋势的时候,你可以怀疑,甚至,干脆置之不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