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嫉妒怎么办?

(2009-02-17 17:18:59)
标签:

毕家妈妈育儿经

立夏育儿经

育儿

亲子

幼儿教育

教育

分类: 育儿知识

如何面对和处理孩子的嫉妒心


    美国著名的网球姐妹威廉姆斯岁数相差两岁,从小一起训练,但是,她们的父亲老威廉姆斯却从来没有让她们跟对方比赛过。为什么?因为有比赛就有输赢,就有比较,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
    每个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光可能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九个月的牛牛本来在自得其乐地玩沙子,妈妈的朋友过来了,带着自己的孩子金金。牛牛妈热情地打招呼,然后把金金抱在怀里亲热一下。牛牛立刻扔下眼前的沙子蛋糕,冲妈妈直伸手,意思是也要妈妈抱。妈妈把他也抱起来了,牛牛同时就把金金往外推。。。
    双胞胎姐妹玉玉和璧璧从来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用一模一样的毛巾和牙刷,朋友问她们的母亲为什么非要如此,母亲无奈地回答:如果买不一样的东西,两个人一定会吵架。一般都是妹妹玉玉总觉想要璧璧的东西,而璧璧见此情况,则绝对不肯跟玉玉对调。哪怕是让妹妹先挑选,玉玉看到姐姐的选择后,仍然会改变主意。。。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从理论上来说是因为对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能力怀有“本应该属于我”的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怨愤的情绪或行为。婴幼儿可能会以很多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嫉妒情绪,有的孩子也许会吃手指,有的孩子可能变得脆弱易怒,发脾气,甚至咬人。牛牛则是从温和地争取妈妈注意—要妈妈抱他开始,一步步发展到采取排他行动—把仍然被抱在妈妈怀里的外来者金金往外推。璧璧对姐姐的嫉妒表现在总是觉得玉玉的东西比自己的好。这样的嫉妒,都跟孩子的安全感有关。牛牛是在直接地争取妈妈的关注和爱,璧璧则是通过拿到最好的东西来自我保证自己在父母那里的地位和受到的关怀。安全感,是早期儿童嫉妒心理的根源。

    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孩子的嫉妒往往由对父母的关爱的争取转变成对老师的关注的争取。
青青的父亲是画家,耳濡目染,青青的涂鸦之作也显得跟别的孩子很不一样,老师就常常夸奖她,还把她的画贴出来给大家看。贝贝看在眼里,在青青画画的时候,就三番五次故意往她的画上乱涂几笔搞破坏,把青青弄得委屈地大哭。老师一再批评,也制止不了。
    这是幼儿园课堂上常见的一幕。这里,贝贝通过搞破坏,成功地把老师的注意力从青青的身上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稍大一点,孩子的嫉妒心会从单纯的争取成年照护者的关注上慢慢过度到对同伴的能力和成就的排挤和否认上。
    上手工课,做纸片恐龙,东东麻利地依着线条剪出恐龙的形状,又快快地涂上了漂亮的颜色,抹上浇水,粘上彩带,最先完工,老师给了他一个小星星贴在手背上,作为表扬。旁边的毛毛立刻过来对老师说:东东今天没有写字母作业,不能给他星星。
    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打了闹了,有时候,则是因为嫉妒。特别是一些在家中总是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跟其他孩子相处的时候,往往受不了屈居第二的情况。

    嫉妒,一般来说会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但当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时,引导得当,未必就没有积极作用,因为嫉妒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尝试自己的限度,学习协商的技巧。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富于幼儿教学经验的安德鲁 格瑞先生对家长和老师如何把握和引导孩子的嫉妒情绪,提出了四个建议:
    一:应该避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毛毛为什么会心生妒忌?因为东东被认为是最快最好的,别人都比不上他。好胜的毛毛当然就受不了了,采取了告状的方式来扭转局面。对此,老师不妨先口头表扬东东,然后给每个孩子都发一个小星星,告诉他们,大家都很棒。

    二:应该承认孩子的感受。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大人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比如,当牛牛试图推开金金的时候,家长不妨跟他说:你不喜欢妈妈抱别的孩子,是吧?你觉得妈妈应该抱你,对吧?当孩子的情绪得到承认的时候,他的愤怒往往会减弱甚至消失,然后,再进行引导,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接受。

    三:应该让孩子自主解决纠纷。预先给孩子设立底线,比如不能打架等,然后,当两个年龄和能力都悬殊不大的发生争执时,如果没有发展到武斗的程度,大人最好在一旁观察,而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玉玉和璧璧的母亲不妨给孩子买来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东西,让两姐妹自己分配,但同时告诉她们如果有人哭了的话就会把东西收回去。这样也许还是会有争吵,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避免东西被收回,往往总有一方会作出让步。

    四: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童言无忌,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确实是直截了当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后面就没有深层次的动机。贝贝一再破坏青青的画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次搞了“破坏”,他都会受到奖赏—对他来说,老师的批评就等于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许应该尝试给予“受害者”青青更多的抚慰和鼓励,而“忽略”贝贝—只给予他平静简约的批评。这样几次下来,贝贝得不到预期的“观众”的关注,自然就觉得没意思而可能放弃搞“破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