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月12日摄于灵隐寺
●开山慧理祖师,西天竺人,东晋咸和初来武林,见灵鹫峰,识其从天竺飞来,以呼出黑白二猿为证。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诸刹,今灵隐独存,为开山始祖。常晏坐灵鹫后岩,因号理公岩,又名晏寂岩,今回龙桥东首瘗塔存焉。
——摘自《灵隐寺志住持禅祖》
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灵隐寺,颇具一些传奇色彩。
那一年,印度僧人慧理法师从中原云游入浙,行访到此。他见山岭怪石林立,峰棱如削,古木参天,寿藤攀缘,便向山头攀登,一边观赏景物,一边连连称奇。待登上灵隐山顶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慧理法师情不自禁地惊叹道,“这不是天竺灵鹫山的小山岭吗?不知为什么飞到这里来了?那座山岭,如来佛祖在时,多由仙灵所隐。”
慧理法师说的“仙灵所隐”,不仅使武林山与佛祖联系起来,而且与山石怪异,洞窟幽深的武林山环境非常贴切,因此这一带后来就被通称为灵隐。而慧理法师所指的那座山也就被称之为“飞来峰”了。慧理法师即以北高峰为倚山,临北涧,面对飞来峰建造了灵隐寺。
灵隐寺正对着的飞来峰峰峦,被称作“呼猿峰”,又叫“白猿峰”。它的得名,也与慧理法师联系在一起。据说慧理法师宣称这座山是天竺国飞来的灵鹫山岭时,很多人对此将信将疑。慧理法师却很有把握地说:“这山岭一向来住有两只猿猴,一黑一白。如果这山确系飞来,那么黑、白二猿也一定会相随而来。”说完,他来到山脚的洞口,俯身向洞内呼唤。果然,随着他的喊声,有一只黑猿和一只白猿从洞中奔跑着跳跃而出。大家这才相信他的话,把这个洞称为“呼猿洞”,而把这座山的山峰呼之为“呼猿峰”。
关于灵鹫飞来和黑白二猿相随的说法当然是传说,但是慧理法师在此开建灵隐寺后,却确确实实养过一头白猿。
据说慧理法师养的白猿很通人性,非常活泼。白天,它在溪涧中嬉耍跳跃;夜晚,松风低鸣,明月高悬,涧水叮咚,白猿偶一吟啸,凄哀婉转。慧理法师为此挥笔写下了“引水穿廊步,呼猿绕涧跳”那样美丽的诗句,描述自己养白猴的快乐心境。
从此以后,静寂的灵隐就有几分喧闹,灵隐山谷间时常有猴子出没。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一条清澈透亮的冷泉,杂以松鸣水吟,偶尔响起一声猿啸,此情此景的确给人以无穷的情韵和遐想。南宋曾定临安钱塘景色,共有八景,“冷泉猿啸”即为八景之一。
慧理法师不仅是灵隐寺的开山祖师,也是整个灵竺的最早开发者,是西湖兴建佛寺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杭州成为“东南佛国”的最初奠基者。(《灵隐寺志·开山卷》称:“慧理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历代以来,永为禅窟。”)据说,慧理法师晚年退隐于石人岭下的夕照庵,不知何时寂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在“晋三藏理法师”条下赞曰:“一峰飞来,自西而东。师亦戾止,爰指其踪。呼猿洞冷,宴坐岩空。花开花落,几度春风。”
每次走过为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法师的“理公塔”时,我都要放慢脚步,双手合十。慧理法师离开杭州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他开山建寺留下的遗迹和巍巍功德永远长存于西湖山水之间,激励菩提道上的后辈们永远奋发精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