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祈愿  带给你力量和惊喜

(2014-10-31 15:09:06)
标签:

祈愿

分类: 随笔

    每日祈愿 <wbr> <wbr>带给你力量和惊喜
愿您和平、安宁、喜乐,身心光明 (2014年3月摄于太湖)

     佛前一朵花题记:天在师父成峰法师的微信上读到了《每日祈愿带给你力量和惊喜》一文。文中分享了一行禅师的《祈愿的力量》(在线全文阅读http://read.jd.com/10816/index.html。)

 

    《祈愿的力量》是一行禅师所写的一本小而有力量的书,也是一本每日可用的实修手册。“我们的身体就像地球”,周围的,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事、行动都能影响我们;目前的、过去的,别人做的、想的,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同样,我们也会影响别人。通过祈愿,我们不仅满足了日常的需求,也与更高的“我”紧密联结。《祈愿的力量》提到祈愿与身心的关系、祈愿对于治疗的功效,附录中的精美祈祷文和禅修练习,更进一步帮助我们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

 

   致力于正念禅修和心理学与佛学研究的师父,此时此刻在太湖边的苏州云峰禅寺正领众熏修,祈望自己在调养好身心后也能够去正念禅修……

 

 祈愿
  

        愿您和平

     安宁

     喜乐

   身心光明
  
   愿您平安

    远离愤怒
   疾病 

    恐惧

    和忧虑
  
   愿您知道

    如何用

    宽容和爱的眼光
   看您自己
  
   愿您能认出并触摸
   您心中喜乐的种子
  
   愿您学会每天都用
   喜悦滋养您自己


         佛教有个词汇是“诵经”。诵经即是重温佛陀的教导。有时我们自己诵经,有时和共修团体“僧团”一起诵经。我们有时是在心中默念,有时则大声诵出。我们有时以正念、信心及慈悲心的能量诵经,有时则只是像鹦鹉一样读出经句,而没有注意经句的内容。

 

      我们应该问自己,诵经是为了什么呢?首先,是要接触佛陀给我们的教导,以及佛陀的智慧。同时诵经也给我们一个机会,可以灌溉心识中美好、善良及清净的种子。这样的诵经,可以说是祈愿吗?如果我们了解“祈愿”的深意,那么我们可以说,诵经也是祈愿。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也在世界上创造了更多的爱、和平及喜乐。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时,在那一刻将这些能量传送给另一个人,他知道与否,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安乐、慈爱、安稳的能量是非常真实的,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能量传送出去,这才是真正的祈愿。

 

      所有心怀信仰的人,在灵性修行上都会采用某种祈愿或禅修的方式,虽然这些方式看起来可能大为不同。祈愿有可能是静坐,也有可能是诗歌大合唱。有些传承教人坐着祈愿,有些则是以俯拜、跪、站甚至舞蹈的方式来祈愿。有些人虔诚地定时祈愿,有些人则是临时抱佛脚。尽管祈愿的方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祈愿有用吗?”

 

      祈愿,并不单单是念诵祈愿文,还要有正念、专注和洞见。身体、语言、心意合一地祈愿,是回归当下,自我探究内在安祥的修习,也是联结宇宙及无限的方式。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完全觉知当下,觉知我们和宇宙的一切事物相互关联。

 

       别希望毫无病痛。没有病痛,就没有健康。我们必须认清事实,并安详、喜悦地与疾病共存。即使 肚子胀气,也不要说因为肚子胀气而不能坐禅。当肚子有少许胀气而你坐禅仍觉得平静喜悦,这才叫懂得 修行。不要想象只有胀气完全消失时,才能安乐地坐 禅。你所体验到的不舒服就是一个修行的机会。如果 我们只在身强体健时才祈愿或禅修,那么我们将永远 无法产生安详和喜悦。我们必须签署一个和平协定, 能和疾病和平共处。

 

       因此,当我们祈愿时,别梦想身体完全没有病。 在《弟子恭敬礼》中,我们希望身无疾病,是希望身体的病不至于令我们不能修行,这样就可以算是无疾病了。当然,我们需要有基本的健康才能成功修行。 我们可能有个园林,里面种了三百种漂亮的树:松树、 柏树、菩提树、柳树、杏树、梨树及苹果树。园林中也许有三四棵树死了或长得不太好,但这不表示园林将不再漂亮。我们的园林仍然欣欣向荣。

 

       你大概听说过用心来祈愿,但其实用身体来祈愿也一样重要。当佛教或基督教的僧侣们祈愿时,多是屈膝下跪,合掌,并低头礼敬。祈愿的必要条件是身体、语言和心意合一地活在当下。光用语言祈愿是不够的,心与身也要专注才能让祈愿有效。缺少正念、 专注和洞见而祈愿是不行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宗教(如佛教、东正教)的祈愿也包括了伏地礼拜, 这种礼拜降低自我、打开心胸、引人更亲近大地。

 

       佛教“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无常,所有的宗教都提到无常,万事万物并不永恒存在。无我,是无常的另一面,祈愿者和受愿者都是空无自性的,个别意识和集体意识也是如此。个别意识并没有一个独立于集体意识的自我。涅槃,究竟层面的生死境界,二者的关系就像波浪与水,波浪是看得见的,而水与波浪同在。
 
   佛陀的本质是佛性。当我们向佛祈愿时,我们接触到佛性;当我们向自己祈愿时,也是接触到佛性。(佛性不在我之外,所以祈愿应是向内求,而不是祈求于外在。)

 

      祈愿的必要条件是身体、语言和心意合一地活在当下。

 

      从自己的祈愿中,我发现对仍在世的人和对已往生的祖父母、父母祈愿一样有用。因为在世的人也有安稳、自在和幸福的能量。当我们的心念及他们,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的能量。周遭的亲朋好友中,有些是坚定而很有启发性的人,想到这些人,就能为身体注入更多能量。

 

        依据佛陀的教导,没有什么东西出生,也没有什么东西死亡。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时,他们不再以过去的方式和我们在一起,但他们会以其他方式显现,只是我们的眼睛还无法认出。他们一直都在的。所以, 向我们的祖父母祈愿仍然有用。当我们清楚认识受愿 者时,祈愿会更有效。当我们向那些曾经接触过,或 他们在世时我们认识的人祈愿时,便会产生能量,并使我们更加坚强。

 

        我们对佛陀都有自己的洞察和体验。如果你研读佛陀的一生和教法,并将之运用在生活中,你就会看到效果。佛陀并不是坐在佛坛上的某人,更是位熟人。认得某人并不代表了解他。虽然佛陀在世时我们 都不在,但我们可能比与他同世的人更了解他。如果 当时有人在前往灵鹫山的路上遇见过佛陀,却一心赶路而没有学习佛陀的教法,那么虽然他直接见到了佛 陀本人,但对佛陀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佛陀就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到灵鹫山去。我们 没有被现象所欺骗。对我而言,佛陀不只是个形象或 名称,也是个实体。我每天都和佛陀生活在一起。吃饭时,我和佛陀坐在一起;散步时,我和佛陀同行; 而当我说法时,也和佛陀一起。

 

        我不会将这种佛陀的本质,拿去换取面见佛陀的机会。我们不应该急匆匆地找旅行社,安排飞往印 度,上灵鹫山去见佛陀。无论广告多吸引人,都不能 骗到我们。我们这里就有佛陀。每当我们行禅,就能和佛陀牵手同行,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在究竟的层次上,我们享受和佛陀携手同行之乐。”

 

       我们也能和菩萨们接触。佛教中的菩萨是指那 些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伟大人物。在僧团中就有活生生的菩萨,这些菩萨有能力聆听我们,了解我们,并能用他们的力量和心意帮助他人。这是真实的事情。有时这些菩萨还很年轻。我们不必向空中寻求菩萨,有时我们可能与菩萨同居一室而不自知;当你碰到问题、 心情焦虑或有困难时,那位菩萨就能帮你。那位活生生的菩萨就是你僧团中的师姐或师兄。我们会想到上天上去寻找菩萨,但其实我们可能正和三四位菩萨同住一个屋檐下,虽然我们看不出他们的不同或价值。

 

      什么是菩萨呢?菩萨是一位有能量去了解、爱并行动的人。当我们碰到困难、陷入危险情境,菩萨 就能来解救我们。如果你这样了解“菩萨”,就会看见。 他们每天和我们一起修行,并且将修行落实到行动中。

 

      在困难时刻,如果将我们的心导引向安稳、自在、 自信的人,我们将会更有力量克服生命的漂泊不定。 因此向仍在世的人祈愿是能实现的。例如有一个幸福 的僧团,他们好像平时没有做什么,只是行禅、静默 地吃饭、彼此和合地生活。当我们出远门感到疲累悲 伤或遭逢困难时,只要想到这些人,就会觉得更有活 力。那为什么我们要向已往生的人祈愿呢?

 

       为身边活着的人祈愿和为死去的人祈愿,并没有多大不同。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仍然和我们在一 起,而那些活着的人也和我们在一起。当某人去世时, 人们认为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但依据佛陀的教导,那个人一直都在。

 

       我们的身体就像地球,不只周围的人,甚至千 里之外的人、事、行动都能影响我们。目前正在发生 的,过去已经发生的,别人正在做的、想的,都会影 响我们的健康。


       正念带有定的能量,定能产生慧的能量,而慧 则能将愤怒转化为了解、接受、爱及和解。我们的心 习惯于回想过去或担忧未来。我们的身体处于现在, 但心不处于现在。正念能帮我们把心带回身,让我 们完全实在地活在当下。当我们能够接触到当下的 奇妙时,就能获得滋养及疗愈。

  

   每日祈愿 <wbr> <wbr>带给你力量和惊喜
祈愿带给您安详喜乐(2014年3月摄于苏州云峰禅寺)
  

      (梵文 dhyana,“禅那”)是佛教修行的精髓, 目的在于帮助修行者深入了解实相。这样的洞见能够 让我们从恐惧、焦虑及忧伤中解脱。禅修可以产生了 解及慈悲,提升生命品质,为我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带 来自在、安详和喜乐。
 
       禅的本质是念、定、慧,即是正念、专注和洞见。 这是在禅习时能建立的三个能量源泉。正念这个能量 源泉帮助我们觉知当下在我们身心及环境中所发生的 事。禅坐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但我们也可以用其他 姿势,例如行走、站立及躺卧来练习禅修。当我们洗 衣、砍柴、浇水或开车时,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什么、 身体是什么姿势,只要身心具有念、定、慧的能量, 就是在练习禅修。我们并不需要去寺庙、教堂或禅修 中心才能练习禅修,在社会中生活,每天上班工作、 照顾家庭,也都是练习禅修的机会。禅修有滋养及疗愈身心的效果,并让修行者及其生命中的人重获生活 的喜悦。


      正念修习的四个对象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 感受、我们的心,以及我们心的对象,这四个范畴叫 做四念处(身、受、心、法,见《大念住经》)。

     

       当我们以正念的能量觉察身体时,能帮我们回 到身体并关爱身体,让身体放松。佛教称之为“安静 身行”(见《安般守意经》),它对于释放身体及精 神系统的紧张压力非常有效。我们可以坐着或躺着练 习,这种练习可以带动身体自然地康复。如果我们以 医学方法治疗身体,配合这种放松身体的方式,能帮 助我们更快康复。

 

       现今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正念修习来治疗疼痛、忧郁及解除身心压力。例如, 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乔恩·卡巴金(Jon Kabat- Zinn)教授主持了一个以正念禅修进行治疗的疗程,叫 做正念减压治疗。这个疗程对于治疗疼痛、压力及疾病 非常有效。在哈佛医学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 型医学院里,也有研究所把禅修应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


下面是几个简单的禅修练习

 

练习一:平静心念

     吸气,我感觉平静。 平静 呼

    气,我微笑。 微笑

     吸气,我活在当下。 当下

     呼气,当下最美好。 美好

 

●练习二、大自然的滋养   
  吸气,我知道我正吸气( 吸气
  呼气,我知道我正呼气( 呼气)   
  吸气,我看自己是朵花(
  呼气,我感觉神清气爽( 清新
  吸气,我看自己是座山 (
  呼气,我感觉坚定稳固 (稳固 )
  吸气,我看自己是水 (
  呼气,我映照天空及山 (映照
   吸气,我成为浩瀚虚空 虚空
  呼气,我感觉无限自由 自由


●祈愿文

愿我们觉醒的花园百花齐放

愿我们为家家户户带来安详喜乐

愿我们种下万行道上的良善种子

愿我们永不企图逃避世间的苦难

任何生命需要帮助时

我们就在那里

愿山川在此刻见证

我们顶礼祈求佛陀的接纳拥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