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三·风雨茅棚路

(2009-05-23 20:55:19)
标签:

天台山

朝圣

参学

风雨

茅棚

分类: 随笔
    5月17日早上6:30许离开万年禅寺时天下着雨,我们还是按原计划去了华顶峰。

   华顶峰是天台山主峰,海拨1110米。身临绝顶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层层围裹,像八叶莲花。“华”是“花”的古字,又是天台最高处,故称华顶。

    华顶据说一年之中除了冬季外,春夏之间,雷雨常至,雨过天晴,山色翠黛如洗。

 

近距离走近天台华顶茅棚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三·风雨茅棚路

冒着雨和寒,我们走在探访天台华顶茅棚泥泞的山路上

 

    我们去时天下着小雨,放眼看去有些云里雾里的,能见度不高。

    更难的是脚底下的山路越走越难走。因为下雨,又因为是黄泥的山路,我一时不知道将自己的脚放在哪里才好。好在永福禅寺护法功德会的都是好师兄,向我伸出了援助的手。要不是那段黄泥的山路真的有点难倒我了。

 

    天也一下子凉快起来了,昨天(5月16日)穿着短袖还热汗淋漓的,可今天(5月17日)爬华顶时穿着绒布的长袖衬衫,和厚厚的牛仔裤还是觉得冷,后来每人买了一件绿色的塑料雨衣来抵御风寒,即使这样还是觉得冷。

 

    引领我们的两位师父走山路走得非常轻松(也许他们长年在永福禅寺天天爬山的缘故练就了翻山如走平路一般的本领),特别是普光法师在华顶上熟悉如同家一般,我们听他说他常常陪一些来参拜的法师们来这里。所以,我们一行人就都听普光法师的,他说往左就往左,他说往右就往右,山里的路不好认,迷路了可就麻烦了。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三·风雨茅棚路

这是现任杭州永福禅寺住持念顺法师曾住过的茅棚,他曾在此修炼了7年半

 

   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华顶茅棚是现任杭州永福禅寺住持念顺法师曾住过的,他在此修炼了7年半。


    茅棚掩映在一片葱郁的蓝色中,远远望过去,周围是绿色的树和绿色的草。茅棚的右边是念顺法师曾经耕耘过的菜园。普光法师说,那时念
顺法师种的是茄子和冬瓜(我没有去过乡村,也没有种植的经验。也许茄子和冬瓜营养好又比较容易种长得也比较快吧)。

 

    走近了,只见念顺法师的茅棚门关着,透过窗户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好奇观看着:茅棚的面积不过10几平方米吧,一张床占了一半去;靠近窗户的是一张木制的书桌,书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着的碗,一本写了一半的小楷的字帖,一个禅修的座垫和帐篷……要观察的师兄很多,雨中的光线很暗,深度近视的我探头探脑看不清楚什么,终于将能够走近念顺法师的好机会让给师兄们了。

 

    在此前,因为在杭州永福禅寺学习和听经的缘故,见过念顺法师。特别是去年腊八去杭州下城老年公寓慰问老人还比较近距离采访过。很难想象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像大学教授一般的念顺法师会在没有电(那时候还不通电)、没有水、什么事都得靠自己解决、差不多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里修炼7年半。
   我还不知道在海拨1110米的华顶峰上,是否有野兽出没。

 

   在我为念顺法师感叹之际,我们又来到一个面积比较大的茅棚。
   在此前,普光法师嘱咐过的:一是不要大声喧哗,影响法师们修行;二是住茅棚的法师们不愿意我们参访时就不要打扰。


   我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发现一位法师戴着斗笠朝我们走来,好不高兴。可是这位法师却目不斜视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旁走过,将茅棚外院子
的木栅栏轻轻关上了,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背影。

 

   在我们往下走时,意外发现老法师的茅棚开了。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三·风雨茅棚路

杭州永福禅寺护法功德会部分成员和老法师在天台华顶茅棚前留影

 

   我们兴高采烈地向老法师顶礼、合十。也许老法师年龄大了(看上去最起码有80多岁了),说的话不那么好懂。
   听说老法师是杭州临安人,忽然有一个师兄说是临安人,便当起了我们的翻译。
   茅棚的光线非常暗,但是能够看清供着佛像。我们虔诚礼佛后,又纷纷虔诚顶礼法师,并纷纷送上红包。老法师感恩地说“谢谢。”

 

   华顶茅棚宁静、高远,我非常喜欢。
  我们没有多呆,怕打扰了老人的清修。

 

在有些忧伤之余我更多的是深深的敬佩

 

   乾隆时,潘未曾有诗吟咏:“天台六十五茅棚,总在悬崖绝涧中,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

 

    天台华顶地势高寒,僧人编茅为屋。这种精巧别致、幽雅素净的茅棚最盛时达一百余处。而出家人为求隐修,自费在天台华顶修建茅屋现在所余的极少。我们看到五、六所平房,有的屋顶上确实覆着茅草。

 

    茅棚外都有块菜地,里面的菜都是在此隐修的法师们自己己动手培植的。从外观看上去,个个很新鲜,绿油油的,纯粹的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


  山居生活简单、淳朴,没有都市的喧闹。但是不是在寺院,没有香火,也没有供养,我想来此朝拜的信徒也不会太多……在有些忧伤之余我更多的是深深的敬佩。

 

    最初读到“茅棚”是在2007年一个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写的一本《空谷幽兰》书里。
    人生来孤独,大多数人在努力摆脱孤独,但这些在“茅棚”里苦修的法师们年年岁岁与孤独相伴,与青山绿水古佛经书相伴,住茅棚,穿僧衣,远离尘寰,在高山上餐风食霞……

 

    我想这些在天台华顶苦修的法师们一定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了世俗的纠缠和污染、获得了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才像智者大师那样在此隐居修行的吧?

 

   “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棚中,身心清静。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棚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馨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此段文字来自——《虚云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也曾在茅棚苦修苦练过。

 

    在这个红尘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下,仍有真正为法的法师们毅然舍弃世间的一切繁华,来到静谧的山林精进苦行,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想这些在天台华顶茅棚苦修的法师们,有的不会一辈子隐居在茅棚里独自修行,为了更多的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他们会从云雾缭绕的这里走出去以唤醒更多的觉悟者,像我们所敬仰的念顺法师那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