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一·三步一拜参拜智者大师

(2009-05-18 17:41:30)
标签:

天台山

朝圣

参学

分类: 随笔
    5月16日,阳光很明亮。
   尽管凌晨2点下班,休息了一个半小时就起床了。
   只为的是去天台山朝圣和参学。

   行前做了一些功课。
   略微有些知道天台山国清寺的一鳞半爪: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一·三步一拜参拜智者大师

 杭州永福寺护法功德会参学天台山朝圣团在国清寺合影

 

   天台山国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三公里。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环抱,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

 

智者大师和其弟子灌顶又一次感动了我

 

    皈依三宝后,喜欢读书的我读了一些佛教书籍。


    往往感动于佛门里师徒之间的深情厚谊。我的理解这种情谊超越了红尘里的
父子的情谊。它来源于对某种事业和观念的共同理解和无言的默契;它超越了尘世间的一切情感;它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刻理解和体验……

 

    我的认为:假如你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很难理解这样恢弘如深山中的瀑布,清净如潺潺溪流的那样的情感。

 

    智者大师和其弟子灌顶又一次感动了我。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者大师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者大师十分礼敬,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 “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者大师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

 

   此后,在陈后主的恳请下,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但正值陈末战乱之时,智者大师即离开金陵云游,先后至庐山、南岳、荆州、扬州,最后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台山,前后又余年时间。此时,修禅寺已荒废了,智者大师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但未能如愿即去世了。

 

   智者大师圆寂后,弟子灌顶遵循大师遗愿,得到晋王杨广的支持,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开始建寺。寺成,初名天台山寺。大业元年杨广称帝,尊智者大师“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遗言,而赐额“国清寺”。国清寺是在灌顶主持下兴建的,他也是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

 

   据有关资料显示: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7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20岁受比丘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者大师为师,禀受观法,精心研究,遂为侍者。智者大师的著述,多由其集录成书,是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宗的得力助手。  

 

    智者大师圆寂后,他一方面整理智者大师的著述,另一方面修国清寺,并以国清寺为基地传弘天台宗教法。天台宗是由智者大师开创,而后由灌顶继承并发展起来的。

 

三步一拜,怀着虔诚之心参拜智者大师

 

     5月16日下午3:00许,此次参学的32名杭州永福禅寺护法功德会成员从国清寺分乘两辆中巴前往智者大师塔院参拜。汽车盘旋在崎岖的山路上,很有种远离红尘、心旷神怡的感觉。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一·三步一拜参拜智者大师

 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上,我们在普光法师的引领下,三步一拜,开始参拜智者大师

 

    在杭州永福禅寺副寺普光法师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三步一拜,怀着虔诚之心开始参拜智者大师。

 

    三步一拜,我是第一次尝试。以前仅仅在有关佛教书籍和小说中阅读过。


   想象中应该比较困难的,仅仅是走山路已经够辛苦了,何况还三步一拜呢,膝
盖和额头一定很疼吧?

 

    亲身体验后,发觉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一点也不困难。


    口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走两步,第三步,就
像平时拜佛一样轻轻拜下去。

 

    午后崎岖的山路上的石头是温热的,当额头与石头相遇时,感觉自己的身、口、意与大地、宇宙、虚空法界连为一体,浑身是清净的、喜悦的、安详的、幸福的……

 

   三步一拜,凉风习习,心旷神怡。

 

   拜到后来,我感觉到石头变得一片清凉,我没有和法师们和师兄们交流过此心得。
   也许,自己的心安住和清净后,红尘的一切既是清凉世界。

 

   感觉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三步一拜来到真觉讲寺,也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538-597)的塔院——智者塔院(塔头寺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一·三步一拜参拜智者大师

有智者大师肉身的真觉讲寺(智者塔院)外表非常朴实,不起眼 

     
   智者塔院又名“真觉讲寺”,俗称“塔头寺”,位于天台山北麓金地岭和银地岭啣合部山坪上,距国清寺10公里。


    说心里话,真觉讲寺外表非常朴实,不起眼。假如不阅读有关的资料,假如不是在普光法师引导下我们肯定会与大师失之交臂的。

 

   可见,大师们往往与普通人一样普通和平常,它需要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

 

虔诚诵念《心经》,以此祈祷大师之灵能护佑众生 

 

      天台山朝圣参学之旅之一·三步一拜参拜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肉身塔   

 

    怀着虔诚膜拜之心我们终于来到智者塔院(塔头寺),映入眼帘的是塔院大殿中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

 

   智者大师肉身塔用青石制成,连座高约7米,镂刻精细。6面3级,每层雕刻杆、枋、柱、斗、拱,第一层正面佛龛设智者大师坐像,作禅入定状,形态逼真,表情生动。殿壁列天台宗17位祖师画像: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行满、广修、物外、元诱、清竦、羲寂、义通、知礼、慈云、传灯。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7月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华容县)。从小亲近佛教,18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他聪明智慧,博闻强记,精通佛法。陈文帝天嘉元年(550年),又投光州大苏山慧思邪恶法。师徒一见如故,慧思叹道:“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迫,今复来矣!”从此智顗随师深入研究《妙法莲花经》,精修禅法,常代师讲经,闻者折服。

 

    7年后,智顗奉师命,到金陵开讲经论,能言善辩,朝野称诵。
    陈太建七年(575年),智顗为避开京城的喧闹,慕天台幽胜之名,率徒20余人到天台山,居佛陇,建寺讲经,潜心修道,人称“天台大师”。

 

     10年后,应陈后主之请再去金陵讲经,并为皇太子受菩萨戒。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晋王杨广(后即位隋炀帝)邀请智顗到扬州讲经,并为其受菩萨戒,取法名“总持”。杨广则增奉智顗以“ 智者”称号,从此以后人们称智顗为“智者大师”。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9月,智者大师回到阔别几年的天台山,一边著述经疏,一边建造寺院。天台山佛教大兴。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11月11日,智者大师抱病因诏出山,行之沃州(今新昌)大佛寺时卧病不起,于11月24日未时(公元598年1月7日)在弥勒佛像前端坐圆寂。

 

   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归葬于天台山佛陇,即今“智者塔院”。由于塔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寺北侧则有智者大师高足——章安灌顶以及唐代荆溪湛然、明代幽溪传灯的3座天台宗祖师墓。

 

    在普光法师的引领下我们虔诚诵念《心经》,以此祈祷大师之灵能护佑众生,令末法时期的众生能够生起正信令正法久住。
    想到智者大师真身就在塔内,我不由得膜拜在大师面前久久不能起身。 

 

    被人称为“东方小释迦”的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得道禅师。他以法华经为中心而开创了天台宗思想体系。其一生建寺36所(其中12所在天台),造像80万尊,度僧14000余人,传法弟子32人。他学识丰富,著作180卷,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号称“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最重要的著作。另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被称为“天台小五部”。这些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理论基础。

 

    据说智者大师以四地菩萨的身份往生净土,大师在临终前亲言:“我本证得四地,只因领众修行,只登初地”。智者大师的事迹对人到中年才觉醒皈依三宝的我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它激励我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将自己永生永世奉献给佛教事业。

 

   遗憾的是“智者大师说法台”(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因第二天下暴雨最终没有去成。我想有大师灵魂所在的圣地我还会再来朝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