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乡村
(2025-01-14 20:30:05)分类: 纸媒发表 |
此文已经发表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1月7日
2024年6月,我在中国“杨梅之乡”仙居策划了一场影像驻地计划,邀请了来自浙江省内:方国平、朱骏、王士杰等五位摄影师,在杨梅红了的季节赶赴仙居进行在地主题创作。请他们走进杨梅的主产区之一的步路乡,在暑热和梅雨交织的日子里,展开为期一周的创作。
杨梅收获的季节,对于很多仙居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仙乡大地上的老百姓许多人祖辈都种植杨梅为生,一颗红色的水果带动了无数人的产业,而产业链背后的艰辛,以及被预估的价值,至今却很少被外界人所了解,于是我便着手策划“杨梅红了——仙居影像驻地计划”,希望通过摄影师的深入创作,完整呈现“仙居杨梅”的文化和其自身品牌的价值。
在策划项目之前,我和步路乡政府相关的领导干部做了多次的沟通,在了解和清晰他们的重点和需求之后,针对项目本身做了主题的规划:杨梅的艺术性+实用性(杨梅文化)、杨梅的种植和环境、果农的故事、杨梅的产业链、土地的主人和外来的文化等,要想在短暂的时间里,把内容最大化,且提炼出主题和思想,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因此,进入中驻地前的线上沟通,抵达仙居后的连夜交流,根据摄影师的特长布置任务等一系列拍摄前的工作都被我一一提上了日程。
一周的时间,入选的驻地艺术家先后来到仙居,全身心投入到拍摄。而我和乡政府的相关机关干部组成了工作小组,给艺术家作向导和联络员,配合他们做好准备工作。采杨梅的季节都是梅雨天,给拍摄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由于果农都是半夜两三点上山采杨梅,艺术家经常要半夜起来,冒雨戴着头灯上山拍摄,朱骏带了7套衣服,7双鞋子,到最后竟然无衣可换,只能拿吹风机吹干湿衣服。
此次驻地创作,艺术家们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与人文风物,与自然对话,与果农交流,感受着杨梅红背后的辛勤劳作、质朴情感以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在地视野开启艺术、自然、土地与人之间的共生,共创。他们每个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敏锐的视角深入其中,如同探寻宝藏一般挖掘着杨梅红背后的在地文化与情感密码。杨梅与仙居地域文化的交融、集市上杨梅交易的鲜活画面、古老的杨梅传说、独特的杨梅加工技艺等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这些作品成为仙居“杨梅红了”最生动的写照,也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2024年12月我策划的仙居首届人文乡村“山野艺术季”正式启动,我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摄影师们走进乡村,和当地的摄影师,文化特派员一起,把艺术作品植入乡村空间,同时还在艺术季期间举行了在地工作坊、创作营、作品分享会、艺术沙龙等活动。而“杨梅红了”驻地创作成果展也终于在步路老粮仓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艺术季,我们不是在高大上的博物馆、美术馆做展览,而是将乡村四合院、民宿、户外空间等做成为了小型的流动“美术馆”。我们把照片和山野自然结合起来,打印制作的照片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漂浮在水里,有的挂在篱笆上,和草地、泳池、土墙、岩石、砖瓦巧妙地融为一体,照片成为了它们的一部分。在这里,以乡村为范围的,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让艺术与自然和谐共存。
回到“杨梅红了”影像驻地成果展的展陈空间,这里此前只是一个闲置的老粮仓,我在一周的时间对其改造,把之前老破旧的空间打造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小型“乡村美术馆”,开展当天,我们才把上锁的展厅大门打开,当观众进入展厅的那一刻,很多人发出了“哇”的惊呼,也是在那一刻我知道这个驻地成果展终于落地。
展览通过3个展厅,5个章节、100多幅作品呈现了仙居杨梅的文化和内涵,开篇部分是方国平的作品,他通过拍摄古杨梅林、杨梅果实以及生长环境等,完整地向观众展示了仙居杨梅的地理风貌,品牌意义、自身优势等价值。此外他还通过手工上色的方式,把仙居杨梅的原浆涂抹到宣纸上,然后又用并置以及组合的形式让普通的杨梅树产生了新的语境与空间。
朱骏的作品,他的镜头聚焦了果农的艰辛、背后的故事以及果农雨夜采摘果实的画面;王士杰拍摄的土地与主人、以及老中青三代人的肖像照片,真实客观地反应了仙居杨梅传承关系;王小红和瑶歌则通过杨梅的运输、采摘、挑选、产业链等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丰满而立体的“仙居杨梅”。 几个展厅里,我们还将收集到的古代文人写杨梅的诗词,打印在半透的直幅上垂挂下来进行遮挡和串联,让观众随着这些古诗词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由此产生作品和空间的多个联想。看似简单的一次驻地创作,却首次完整地挖掘出仙居杨梅的价值,同时也让观众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看到一个仙居小城杨梅季独有的风貌。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方式,让创作在地发声,让艺术自然生长。
用艺术点亮乡村,在优化乡村形象的同时,催生农村产业变迁,让艺术和乡村从邂逅到相依、相融,让乡村文脉通过艺术行为、审美认知得到创新性的传承,为乡村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这是艺术乡建的最终目的。此次驻地创作通过外来文化与本土元素的结合,让“人文乡村”这个话题被更多的人关注。此刻这些作品的呈现,不仅是这片土地独有的创作,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激活,让让原住民和外乡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重新发现大地之美,重新唤醒这片土地上的山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