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影像的气息

标签:
汶川气息流民母子乡村医生聆听 |
分类: 释藤影谈 |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觉得好奇:影像的气息怎么是用来聆听的?
其实一直觉得走进影像这个世界,便是被其独特的气息给拽住了,不得动弹和逃离。也许有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沉醉在那些精彩纷呈的影像世界里,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可是我却是掉进去就不想出来的其中一个。
一张小小的图片,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吸引力。第一次被它柔而无形的力量给紧紧地吸附住,脱不了身。记得那些图片上黑白的影调,农村老人孤独而单薄的身影,在早晨的雾气里显的那么脆弱和不安,在这些影像空间里,能够读到一种坚韧却难言的伤痛。
一直以为文字是最直接的方式,能够让读者走进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可是直到遇见影像,那种直接和碰撞,简直让我惊愕和讶异了,如此切中要害,让人无法呼吸。
尤其记得512汶川地震时那一只孩子的手,那一幅幅让人瞬间流泪的照片。那些真实的场景在眼前历历再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一般,泪水决堤而下,远比文字来的凶猛而澎湃。
以前只把照片当成是一种记录的工具,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和浅薄,照片的价值何止记录这么简单?纵观摄影史上的许多名作,那些黑白影像,那些精彩的瞬间,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究其原因,是其影像的内涵和意义的深远。
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有温度的,你能够感受到它的呼吸和气息,匀称的,或者此起彼伏的,总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比如兰格摄的那幅《流民母子》,那种饱含同情与关怀的影像语言,让人一下子就被画面中那个集焦虑、期待、坚韧、慈爱于一身的女子给打动。而尤金.史密斯拍摄的关于《乡村医生》题材的作品,则让受众强烈地读取到一种道德的诉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会不自觉地随之走进去,感受人性生存状态的迫切和浓重的忧郁情节。
所以无论是这些影像摄取自哪里,什么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停止历史和时光的流动。它强烈而真实的气息无时不刻地提醒着你:我拍故我在。而这样的气息能够被你聆听到,在你心灵深处会蓦然地响起。
许多人不知道摄影是什么,只是整天挎个相机到处摁下快门,同样的风光有不计其数的人蜂拥而上,你、我、他拍出来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明年拍的是这样,今年拍的还是同一个地方,阳光,鲜花、白云、树林、这些千遍一律的景象在无数个地方出现过,此刻又呈现在眼前,审美的疲劳在一再地无法画上句号,这难道不是摄影的悲哀么?
影像是有气息的,它应该是贴近灵魂的呼唤,能够让人感知的。表现生活原型的,让人怦然心动的、那些即使在时光流逝之后依然能够击中你心灵的东西,才能够让呢聆听到来自影像本质的气息。
现在的视觉空间越来越丰富了,人类眼球的需求量也越发地广泛和深刻起来,真正能够聆听到其呼吸,气息的影像作品却越来越少了,是我们的要求高了,还是影像本身的语言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呢?或许这个问题真的无法确切地回答。
其实在这个浮华,功利、喧嚣的年代,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聆听影像的声音已经很难了,更何况它无形的气息呢?所以除非这作品特别好,特别出彩,否则真的像哽在喉咙里的鱼刺一样,实属无奈才倒点醋,死劲地喝水吞咽,结果甚至还是无济于事的。
此文已经被推荐转载到“中摄协网百家论坛”并刊发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