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地普利策奖影像 |
分类: 释藤赏读 |
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很多,照片显然不是唯一的载体,可是当2011“第95届普利策奖”摄影类获奖作品揭晓时,触及到那组关于“海地地震4月18日”突发新闻摄影奖作品时,才体会到所谓的影像传播力量的强大和震撼。
一直以来关注的摄影作品多是唯美而感性的,很少去用心感受那些纪实性事件的发生,明知这些就在这个社会存在的,可是却刻意去忽略它。人有时候很矛盾,总是不希望看到那些丑陋的,恐惧的、可怕的事物,寄希望于想象里,期待身边的世界更美好。
曾经和几个摄影界的朋友谈到过关于人性、本真的特质,尤其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微妙关系,每次感受总是特别深刻,尤其最近关注环保题材,或者是人文的东西逐渐多了起来,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是一种多项的新闻和文化艺术奖金,由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所以能够入选这个奖项,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的意义。
这组“海地地震4月18日”摄影,很直观地展示了地震后海地所触及的一切真实现象,那一幅幅图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地震灾难后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恐惧。废墟,死去堆积如山的遗体、冒着尘烟的房屋、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灾后惨不忍睹的场面,一一真实地逼仄而来。看着那些画面,你几乎切身投入到这场灾难中去了,画面上的影像清晰而触目惊心。
影像的生命在于观看,有的影像从来就不为人所知,有的影像纯粹是信息的载体,有的影像令人惊艳但是昙花一现,有的影像深刻但呈现单向度......可是这组关于地震的影像,我想无论是谁,眼睛触及的地方,都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疼痛,无奈、悲伤,这痛应该是直入骨髓的,因为这是我们人类都必须面对的现象:自然灾害。
不能够忘记5.12的疼痛和泪水,那些场面至今让人无法忘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谁也违抗不了。而这组新闻摄影的意义不在于它拍摄的有没有艺术,有没有唯美,而是真实。
是的,影像真实地还原了地震之后的情形,那些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画面,那些死去的人们,让我们的心灵毫无预谋地揭开了疼痛的伤疤。其实人类的内心都是脆弱的,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再坚强的人也许都会变的惶惑不安,无助、哭泣,甚至呐喊。
有人曾说: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要会说话,还要能够让灵魂为之震撼!在我眼里,这组“海地地震4月18日”突发新闻摄影奖做到了。它不需要说话,你已经感觉到痛了,而且这样的痛是世界的,是整个人类的。
摄影对于瞬间世界的凝结是它的最大特性,大部分影像仅仅能带领读者回到当时的现场;有一部分除了回到现场之外,还能再出发;但很少的影像,能够引领人的灵魂不断前行,走向远方。在这组影像里,我更多的时候是沉默无言的,内心的那些疼隐隐地爆发出来,甚至击败了内心原有的那些所谓的个人主义忧伤,悲观,相对于那些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的人们,我们何其幸运?
悲伤无国界、灾难无国界、影像真实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普利策奖虽然代表了一种至高的荣誉,但是影像本身的力量无需证明什么,而是用事实说话,奖项只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可是人类本身的意识才是基础,“海地地震4月18日”这组影像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
灵魂是可以感知的,记忆也不会成为废墟,影像便是最好的形式,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究和思考!末了还是想说一句:感谢“普利策奖”,让一切真实的现象还原的更猛烈,更主观和直接。
下面贴几张这组作品的图片:
感谢“宁静天空”将此篇文章推荐到“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娱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