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也谈汉语的谐音现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10004)
一、了解谐音的意义
二、谐音的用例的特点
谐音运用具有时间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三大特点.
1、时间长.谐音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用例可追述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1]
据闻一多考证,‘‘芣苢”与‘‘胚胎”同音. <<诗经>>中这方面的用例有许多,这里不在赘述.
2、范围广.不论是主流文化(如汉赋、唐诗等),还是民间文化(如民歌、绕口令、隱语等);都可以利用谐音增加语言魅力。例如:
(1)2008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分别取名为‘‘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谐‘‘北京欢迎你”.
(2)‘‘高楼大厦雨淋墙,汉刘邦亲自走南洋,关二爷拉不住赤兔马,诸葛亮死在战场上”.四句分别表示没有檐(少盐)、缺将(酱)、无缰(姜)、缺算(蒜).
(3)在新人房里放上枣,花生,桂圆,,栗子,以图“早生贵子”,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等等.
(4)有一回, 纪晓岚(任侍郎职)与和珅(任尚书职)两人同饮,和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纪回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上竖”与“尚书”谐音.其回答既不动声色地还击了对方,又充满了机智幽默,使和珅无言以对.
自行车的广告:“乐在骑中”就是利用谐音对“乐在其中”的改版.
在网络文化中,谐音型网络语词更是大量涌现
(1)、汉语谐音.
主页——竹页
(2)、英语谐音
(3)、数字谐音
(4)、 混合谐音
三、谐音的作用
谐音的作用有如下几个作用.
1、表达不能、不便或不敢直说的内容
如著名的《鸿门宴》中,范增举所赔玉玦以示之者三,是利用‘‘玦”与决心的‘‘决”谐音向项王示意,要他下决心杀刘邦.再如,清出严酷的文字狱,使曹雪芹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假语村言”来录实和谈情.在<<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中就多处利用谐音字,并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取得前人所未有的艺术效果.还有贾政的门客起名颇为有趣,如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
2、 达到言有尽而义无穷的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如:
3、满足某种特殊的需要,如避讳等
北京口语忌“蛋”,因多含贬义,如:完蛋、混蛋、傻蛋、王八蛋,所以皮蛋叫“松花”,鸡蛋汤叫“木樨汤”。为了快速传递信息,网络语言通过谐音大大加快了信息的输入速度.如用“886”表示 “拜拜咯”
4、营造幽默、讥讽的趣味
例如饭牛的《老子与孙子》:“都尉……问随从应读何种兵书,随从回答:“最好读《孙子兵法》”,他听后甚为不悦:“要我读孙子兵法?荒唐!为何不要我读老子兵法?”随从忙说:“老子的书没有谈兵法的。”都尉勃然大怒:“既然老子没谈兵法,孙子还谈什么兵法!”这里用了思想家“老子”,“孙子”和称谓“老子”,“孙子”构成了谐音关系。读来幽默诙谐,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5、满足民族心理需要,留给听者意会的空间
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首谐音联就隐含了“缺一(衣)少十(食)”意义.再如上联“民国万岁(税)!”,下联“天下太平(贫)”这幅对联利用谐音巧妙组合起来,表面颂扬实则讽刺,使人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 谐音的类型
根据谐音的意义表达方式把谐音分为如下十二种:
1、 谐音双关
利用字、词、语在语音上所具备的一些联系,形成的一表一里,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品的字面语义是绘景,但由于“晴”谐“情”,将景情融为一体,由此营造含蓄缠绵的美感。
2、 谐音借代
用谐音字代替本体,增加其风趣.如《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写于禁退扎钲罾口川,关羽以为,罾者网也,于(鱼)入网口,必被生擒.
3、谐音巧缀
有意利用谐音手段,曲解一个词义,然后按曲解的意义就势说下去.如梁晓声《雪城》里的一段对话:“你——岂有此理!”“还八有此外呢!一边去,一边去,别妨碍干活!”
4、谐音误解
由于交际双方的差异或交际渠道的原因,有时因谐音而发生误解. 如“你不是五官科的医生吗?”付连山奇怪了。“哦?哈哈,你误会了。我在行政科工作。因为我们行政科有正副科长五个,所以我称它是五官科,五个官儿,而我是唯一的科员。”作者用医院的“五官科”来称呼有五个官儿的行政科,此“五官”不是人的脸上的“五官”。
在已有词语的基础上,借音同或音近字,来组成新的词语,指称或形容旧有的事物或事物性质.如自行车的广告:“乐在骑中”就是利用谐音对“乐在其中”的改版
6、谐音造词
模拟物体发出的声音而给它命名的一种方法.如乒乓球——因这种球在拍打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而命名.
7、谐音歧义
利用谐音造成表达上的歧义.如赵本山的小品,“树上骑(七)只猴,树下一只猴,一共几只猴?”
用谐音歇后语的形式,在话题中使用会意的方法,具有隐语的性质.如
9、谐音别解
利用谐音字构成对词语的离散意义的解释,这种解释是词语的情绪意和评价意义,具有临时性特点。如: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10、谐音跳脱
以谐音字作为语义过渡的手段,达到转移交际话题的目的.如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11、谐音象征
因谐音而树立起象征形象,表达象征意义.如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
12、谐音释义
利用谐音字释义,这在测字或解梦中常用到。.如梦见桑者,必有丧事.
五、谐音广泛运用原因探讨
1、谐音自身的特色,
在传递信息方面,谐音有着很强的暗示、美化、经济的功能,能表达不便直说或不敢直说的意思。
汉语是表意文字.词语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有7690个,而现代汉语的声韵组合仅420个。就音同这一点来说,一个音节极少仅仅对应一个汉字或一个汉语单音节词。就音近这一点来讲,一个音节要对应的汉字或汉语单音节词就更多。汉语语音的特点为谐音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
3 、 汉民族的心理特色
汉民族在特定的文化长期熏陶下,形成了讲究对称、好事成双、善于联想及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特色。这是谐音广为运用的重要原因..人们借助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换成另一种语音形式,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安慰.
4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特定的文化长期熏陶下,必然形成自身的民族审美特色——以含蓄、蒙胧为美,语言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谐音的特点正吻合这一需要。
5 社会基础
萨丕尔曾经说过:“每一个人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的语言全部共有的.”汉语中的谐音复杂丰富,汉民族对这种集体表达艺术情有独钟,有时甚至把它当成一种时尚,这是谐音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
六、结语
谐音萌芽早,运用广,适应性强,既有赖于谐音自身的特色,又得益于汉语言大量的同音近音字存在,既有汉民族心理特色的作用,又有汉民族审美特色的影响;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又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正是在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才形成了汉语特色文化现象——谐音。
参考文献:
1、张廷兴<<谐音民俗>>
2、 林成滔
3、李希光
4、 杨鹏
5、 蒙智扉
【补充:2007-12-19】
反切式谐音构造隱语:南朝梁人任昉,曾评人诗作曰:“高厚”,其实是用反语讥讽其诗之拙劣犹如“狗号”。因“高厚”相切为“狗”,“厚高”相切为“号”。曾赠达官贵人之子曰“宠子”,其实乃用反切戏谑其子为“痴种”。因“宠之”相切为“痴”,“之宠”相切为“种”。(起源无法确切考知,但从历代人们将“切”或“切口”作为汉语隱语行话的称谓这一语言事实可知产生时间早,然而记录不多)
直接谐音式隱语(利用隱语行话的所指成分与能指成分两者在读音上的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来构词):如
称扒手为“钳工”,即以“钳”谐“钱”,“钳工”即“钱工”,扒钱包之工也。称老板为“波士”,即谐英语词“boss”(老板)之音。
床头柜
扒灰,灼炭 公公与儿媳通奸(扒灰、灼炭会污膝,以“膝”谐“媳”,“污膝”即“污媳”也)
忆多娇(一)耳边风(二)散秋香(三)思乡马(四)误佳期(五)柳摇金(六)砌花台(七)霸陵桥(八)救情郎(九)舍利子(十)
谢啦
“淑”女
“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