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孔庙和孔子文化公园
标签:
文化旅游 |








































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中国东部浙江省衢州市的新桥街,为中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它是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在位)南渡后被赐的家庙。
南宋和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150多年,但是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的"大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会促使分裂的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东平宣抚使姚枢起奏曰:"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代孙孔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二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中国的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孙孔端操第四子孔玠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世祖为统一孔子世家,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分离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元世祖的决策,造成了南迁的孔子后裔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仍然和过去一样,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组织系统,让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长子孙,持有元世祖签发的"护持陵庙的玺书",仍然是这个特殊人群的首领。这个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庙为祭祀场所,进行着正常的礼仪活动。因此,南北两部分孔子后裔,虽然在元世祖的促使下互相认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实质上,仍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严诡寄""守祀田""责报本"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如此种种,格外严厉。这样,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渐衰败。他们的衣冠礼仪如同平民;祭田须纳课税,家庙无力维修;族人难入仕途,只能沉浮于书院山长和儒学教谕之中。据《衢州东隅老执结为孔彦绳实系南宗嫡宗孙乞分豁祭田粮额事》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达随母改嫁来家(南宗家庙),相依住过,冒投同籍,本人为事累及,前田抄没入官,改科重粮壹佰贰拾陆石零,以致子孙办理纳艰难,岁租不敷……"这种日见困苦的岁月,南宗世家经历了六代200余年。孔彦绳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趋穷困潦倒,还有能力培养人才吗?这样,应该说,孔洙让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由来
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朝廷建立的,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是官方祀孔的地方。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以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东南亚。上述两类孔庙,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的家庙(或可称"宗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普天之下,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
家庙为什么会在衢州
元1115年女真族正式建立金国,十年后,金灭了辽国,并且取代了辽国对长城以北广大地域的统治,形成了与宋王朝接壤的态势。1125年,金国的统治者越过辽宋之界,进攻宋朝。面对金的入犯,宋徽宗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钦宗接位,也没有立即组织力量,抗击金兵的入侵。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第二次包围开封,并攻破开封城,刚刚接位的钦宗马上向金主上表投降。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陷汴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亡。同年五年,赵构在应天(河南商丘)称帝,为高宗,改元建炎。这是南宋的开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秋,宋高宗在扬州行宫举行郊祀,诏远在曲阜的孔子47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等侍祀。这时金兵分三路向山东、河南、陕西进发。取道山东的一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春初攻下徐州,进而南下,直指扬州。宋高宗朝廷仓皇至杭州。孔端友已无法回到被金兵统治的曲阜,亦只好承受宋高宗南渡。同年九月,金兀术分兵两路过长江,破建康(今南京),进逼杭州。宋高宗只好携众往浙东逃窜,直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金兵北撤。四月,宋高宗到达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驻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后来常指帝王的车驾)州治。宋高宗在越州一共住了两年。在这段时间中,金王朝的力量逐渐北缩,南宋政权逐渐巩固,以致形成了南宋王朝与金王朝对峙之势。时局趋于稳定,南迁孔裔也陆续赴任了。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孔端朝赴安徽徽州黟县,就任通城令。孔端思在杭,就任府学教授。衍圣公孔端友任郴州知州,到任患疾身亡。
孔端友死后,对孔子世家的定居问题,南宗朝廷处理是很慎重的。宋高宗对滞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作出了"诏以其子(应为侄,孔端友无子)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的决定,绕过了孔子世家的居留问题。第二年,又将无功名的孔瓒补为迪功郎,并令吏部授与初品官职。宋高宗这样做,自有他的用意:首先,对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的正统性、连续性,再一次予以肯定;其次,对金王朝授孔端友之侄孔璠为迪功郎、封为衍圣公的举动予以否定,以保持孔子世家的统一;第三,对孔子世家继续留居衢州表示默认。
孔氏为什么长居衢州
第一,山东已在金王朝的统治之下,留守在曲阜的孔端操,已经逝世。金王朝封其子孔璠为衍圣公,在中华大地上一个孔子世家有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局面从此形成。根据封建宗法制度,一个宗子只能宗领一个家族。金王朝这样做,使中国形成了两个孔子世家的局面。因此,在衢州的孔子世家,只能留在南宋的辖地内。
第二,南宋王朝对孔玠等南来的孔子世家的宗室成员,陆续地封了官、授了爵。再生的赵宋王朝需要南迁孔裔的支持;南迁的孔裔也忠于宋高宗。君臣之间和谐和信任的关系,已经形成。
第三,衢州,夹在东西两路金兵进军路线的中空地区,金兵没有到达,离宋金交战的战场也比较远,商业、航运交通、制瓷、造纸、银锌矿业都很发达,社会既安定又繁荣。
第四,衢州的地理条件优越,而且衢州州城,离南宋的临时都会临安比较近,又有水陆两路直通。
从宋高宗到以后的四代皇帝,都遵从了宋高宗的这一旨意,直到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43年)才准许衢州知州孙子秀之请。
那么,为什么宋高宗以及孝宗、光宗、宁宗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对建孔氏衢州家庙却采取了"权宜"之策呢?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建宗庙、兴社稷、办太学等,都是国家在教化方面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的,就好像现代社会建大使馆一样。建孔氏衢州家庙,也同此理。南宋王朝如匆忙在临安兴太学、建宗庙社稷,必将在全国上下引起非议,会使人认为南宋王朝放弃了收复中原、迎回二帝的打算,甘愿偏安于东南一隅。
孔氏家庙不同于一般的祠堂,孔氏的祠堂,是孔氏中一派一脉祀祭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场所,在中国有许多。孔氏家庙则是孔氏世家的宗室,代表全体孔裔祀祭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在中国只能建一座。如果在衢州再建立孔氏家庙,其政治影响就严重了,它表明宋高宗抛弃了"大一统"的传统,承认金王朝对孔子世家的分裂,又表明南宋王朝无力收复山东等大片疆域,无力使南迁的孔子后裔回归曲阜。因此南宋王朝不会轻易地同意在衢州建孔氏家庙。但又要让南迁在衢州的孔子世家有一个可供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只有采取"权以州学为家庙"这个两全之策了。由此可见,南宋王朝的良苦用心。只要南宋王朝在国人面前,不放下"收复失地、振兴帝业""一统中华"这面旗帜,以及以"正统"自居的心理,以衢州州学权为孔氏家庙的格局,必然一起保持下去。这就是建孔氏衢州家庙难的原因。
那么,朝廷为什么同意为孔子世家再建衢州家庙,从而形成了一个孔子世家,两座孔氏家庙的事实呢?
宋理宗的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国史实录修撰赵汝腾应南迁孔裔之请,代表朝廷于宝佑二年二月赴衢州,参加孔氏家庙落成典礼时解释说,奉祀孔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国家遍建孔庙就是为了尊崇孔子之道,因此孔庙也遍及郡县。然而已经寓居三衢的孔子世家,却缺家庙奉祀先祖,难尽家族亲情和孝道,这是极不合"礼"的。因此建衢州孔氏家庙,是孔子子孙的责任,也是衢州郡守的任务。
既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不尽快地为南迁孔裔建家庙呢?赵汝腾说"家庙自六飞南渡""朝命权以家庙寓学宫"。一代一代的南宋皇帝"因循"高宗皇帝之旨"岁月滋久,遂成缺典",不敢突破先帝的遗旨,这个理由基本上是可信的。至正十九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令常遇春攻取衢州。当朱元璋知道孔氏衢州家庙遭受兵火之灾时,立即命守臣修葺。这时有人认为宋末建孔氏衢州家庙是不当之举,再去修复家庙,更是不当。朱元璋的幕僚大儒说:"庙于鲁者,礼也;舍鲁而南者,宗子(宗法长子)去(离去,离开)国以庙徙也,亦礼也。礼之所在,君子慎之。"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世家宗子舍鲁而南,以庙徙之,是符合礼仪的。
孔氏南宗家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拆迁和修葺,现址建筑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基本上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划来建造的。该庙占地面积约13900平方米,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3条轴线布局。东轴线上有孔塾、崇圣门、崇圣祠、圣泽楼等建筑。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西轴线上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内供奉有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碑高2.07米,宽0.85米,相传是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手迹摹刻的。西轴线稍西为世袭博士署,即孔府的奉祀官府。家庙历经各代的多次维修,仍保留有宋代的建筑形制和规模。
孔氏南宗家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以及祭祀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建筑
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40e6057a9d3a863e.jpg崇圣祠:祠祀孔子五世祖:孔子父纥梁公,祖父伯夏,第三世祖防叔公,第四祖祈父,第五世祖木金父。
功祠(又名思官祠):祠祀有功于孔氏南宗乾。如宋代宝佑年间,为鼎建家庙,克尽全力的衢州知州孙子秀,明弘治至正德年间为孔氏南宗的复兴,而尽全力的吏部郎中周木,衢州知府沈杰、清同治年间,帮助孔氏南宗办学的浙江巡抚左宗棠等人。
五支祠:祀孔氏五支之祖。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ad9c76272ecaf272.jpg
圣泽楼:存放皇帝和朝廷给于孔裔的文墨和赠品。
以上建筑(除崇圣祠)思鲁阁:衢州孔庙人成殿西侧,有一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970f5c32af872d36.jpg座曲阜孔庙所没有的建筑,名曰"思鲁阁"。在孔庙建立思鲁阁,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思鲁"是叫南宗孔氏子孙不忘故之意,"思鲁阁"正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是天下孔庙所没有的。这也就是孔氏衢州家庙特色的所在。
末代"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四代裔孙孔祥楷现为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
衢州孔氏家庙作为祭孔的场所,它设有曲阜孔庙里面的部分建筑,如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庑、佾台等。衢州孔氏家庙作为嫡长孙的专祠,它还设立了用于家族之内必须设祭的一些建筑。崇圣祠,祀孔子的五代先祖;思鲁阁,阁上供奉孔子夫妇楷木像,阁下立孔子遗像碑,以祀孔子;五支祠,祀孔子家族五房之祖;六代公爵祠,祀南渡的自孔端友至孔洙六代衍圣公;袭封祠,祀自明代的孔彦绳至清末的孔庆仪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圣泽楼,存放皇帝和官方给孔子嫡裔的文墨和赠品;报功祠,祀历朝历代有功于衢州孔氏的兴旺发展和家庙建设的官员,如宋宝佑年间新建家庙的衢州知州孙子秀,明弘治正德年间为衢州孔氏复兴、新建家庙而尽力的吏部郎中周木和衢州知州沈杰等。其中尤为突出的建筑是曲阜孔庙、家庙均不可能有的思鲁阁。思鲁阁在宋宝佑年间所建的孔氏家庙中即已而有之,不过那时是称之为堂的:"后为堂曰思鲁,俾之合族讲学,且以志不忘阙里之旧也"。
孔洙于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袭封为衍圣公,他任衍圣公后十二年的1253年,在知州孙子秀的主持下,开始建筑孔氏家庙。第二年庙成。孔洙是以曲阜城东北的洙水为名的,字思鲁,号存斋。从他的名、字、号中我们不难体会他对曲阜故里的怀念。如果说他的前几辈衍圣公还和南宋皇帝一样心存回归故里之念的话,到了他这一代,回归之望怕是已彻底破灭了。他的父辈也只好用给孔洙取故乡之水为名了,表达思念故乡又有家难归的心思了。孔洙是南渡的末代衍圣公。南宋末年,他曾先后出任衢州通判、吉州通判、平江通判、信州通判,宋亡之后,即家闲居。据《元史类编》记载:"世祖既平宋,议所立,或言寓衢者为大宗。召洙至,欲封之,使归鲁,洙以先世庙墓在衢州,不忍舍,固让其爵于在鲁者。且以母老乞南还。世祖嘉之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授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以便奉母。"此事发生在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可见,最迟从孔洙的父亲孔万春起,衢州孔氏已下决心寓居衢州,只是用字、名及思鲁堂(后改为思鲁阁)来表达对孔氏故乡曲阜的怀念了。
从衢州孔氏家庙的建置来看,它不便沿袭了曲阜家庙的惯例,供奉孔子夫妇、孔鲤、孔伋及中兴祖孔仁玉,同时也供奉了南渡至衢州的六代衍圣公和历代五经博士,并一直保留着思鲁阁,还悬挂起"东南阙里""泗浙同源"等匾额,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可见,它的内容远比曲阜的孔氏家庙丰富。
由此可见,衢州孔庙同时具有官庙和家庙两种身份。它从内容上涵盖了曲阜的孔庙的家庙,它的官庙身份虽然比不上曲阜孔庙显赫、荣耀,显得逊色,但它的家庙身份却远远超过了曲阜的孔氏家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