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三年级杂谈 |
分类: 教育 |
《礼记·大学》里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现在教育界又引申为:教育孩子,必先正家长的心,再正孩子的心。很是赞同!家长的心态不正,家长的诚意不足,那么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便会越发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或许真的是远比做一个合格的CEO要困难多了。虽然我没有做过CEO,可是我的感觉,教育孩子比我的工作,难多了!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所以,不能用我自己的那一套简单粗暴的对待她。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的成长,可是家长怎么成长?这是个难题。家长不会再长个子,家长也不能跟着孩子长脾气,家长需要长智慧,而且需要拥有比孩子成长的速度要大得多的智慧。智慧这个东西太难把握了,虚无缥缈,如天上的云,抓不住的同时,还得学会在合适的时机里出现,否则,漂亮的云,就变成了哭泣的雨。
说了一大堆理由,还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想起前天早上我的自我检讨:孩子的一些坏毛病,的确是受我的影响,比如早上瞌睡不起床,我不由自主就归结于头天晚上睡晚了。虽然这是事实,可是这样的说法就是在为不起床这件事找理由。有了这样的思维,遇到所有的事情首先都会去找理由,寻找源头。事实上,这是不对的。早上该起床就起床,你只需要关注:此刻起床这件事,而不是去念叨昨天睡晚了,今晚要早睡之类的于事无补的话题。
我比较愚笨,好在还肯努力。每每看到一篇触动自己心弦的文字,便打印下来,逐字逐句阅读,然后再对照自己的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很多时候都需要改正。这里,同样要感谢姗爸,这个男人愿意配合我的唠叨,甚至配合我看那些他不太看得上的育儿书籍以及文章。虽然他的观点认为,很多教子理念是没法去学习借鉴的,比如你去看钱学森如何教子的,你去看曾国潘如何教子的,那个时代跟现在能一样吗?人的思想观念早已经天翻地覆了!我承认,时代不同了,方法自然要改变,就像七十年代的我们,都是热血青年一样。但是,你不能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已经提出“拿来主义”了:不卑不亢的拿,为我所用的拿,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我们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更要学会“拿来主义”的精髓!
那天,再次遇见“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这篇文章。现在各类教育文章,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各有各的好,看的当时,都是信心百倍,若有所悟。但也仅于此,看完了,也就完了!很多时候,时机不对,看了,也等于没看。比如这篇文章,很久以前看过,也仅仅是看过而已。没有仔细领会过。而这次,在我迷茫中,她的出现,如醍醐灌顶般的撞了我一下,让如同囚室里的困兽般的我,见到了丝丝曙光!
满怀诚意,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逐字逐句的勾画,检讨:
先说父亲吧,其实父亲的角色比妈妈好做的多,毕竟妈妈牵涉到吃喝拉撒睡,而且女性的细腻,常常会把爱和溺爱分不清。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风度!一个男人的风度,责任,他在孩子面前需要体现出这两点就足够了,父亲,需要带给孩子一种内心的力量。父亲,不需要啰里啰嗦。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的还是母亲。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智慧,母亲的气质。。。我的娘啊,娘,真是重要!没人会感叹说:我的爸呀!
妈妈要学的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在看到自己孩子优缺点的时候,做母亲的都不要立即就反应出来。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孩子需要空间去自己成长,母亲随意而过多的评价,往往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动力,而更多在意母亲的反应。(这一点,我想了又想,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这种没有内涵的妈妈,我的努力方向是做一个有内涵的妈妈,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精明”!比如有时候看见小丫头东倒西歪的趴在那里写作业,我立刻就吼上了:“坐好!你看看你怎么坐的!脊柱会歪的,你懂不懂?”晕,没办法,学了瑜伽和解剖之后,我变得分外在意一个人的体态,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啊!可是小丫头很讨厌我动不动就跟她分析瑜伽学。这就是逆反!她明明知道妈妈没有错,可就不愿意听。那么,知道我不该动不动就指责小丫头的缺点,也不能动不动就膜拜她的优点,但是面对她的优缺点,如何保持内涵,怎么给孩子空间,这需要见机行事,书中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妈妈要学的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妈妈一直强势的状态里一点点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实际上是通过示弱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孩子的内心会因此逐渐自信而坚强。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对孩子一直强势的父母,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一点,我应该做到了吧?从来不是强势的人,想强势也强不起来啊。而且常常连数学题都算不好,小丫头很是不看好我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6EN00SIGG.gif)
妈妈要学的第三个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母亲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柔和”。你会发现,越柔和的母亲,有时候带动孩子的能力越强,越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叫嚷的母亲,则往往难以胜任真正引导和带动孩子的重担。(有待加强。男人总说我不要对孩子吼!我有吗?为嘛她总要挑战我的耐心呢?看我生气很好玩不?还好,我只是偶尔亮起嗓门吧,大多时候还是温柔相待的!)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
我们需要特别解读以下两个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礼,这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如何有情有礼?这里再次是个难题。教无定法,慢慢琢磨吧!不过我坚信居移气养移体的说法,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氛围成长,这就是养。什么是好的氛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家长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给他穿、给他洗(已经足够大的孩子)。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这里我狠狠的划上了记号!我就是这样,每次担心孩子受凉,早上起来,总是忍不住就跑去帮她穿上袜子!现在记住了,大不了就让她生病一次,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当然,我这是完全的东施效颦,这句话的意思根本不在这里,这是在提醒我们,要在孩子的自我生存方面学会放手,我们的包办代办,这不是爱,这是害!可是,作为母亲,试问,有多少能做到呢?寒冬腊月,有几个母亲能够忍住孩子在那墨迹,任由她冻着,也要生搬硬套的狠着心,不帮忙穿衣服?这只是个比喻,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做母亲的总是最先想到孩子的身体和健康,而忘记了这些高大上的教育问题。这是事实,这是古今中外很多母亲都无法克服的教育诟病!我承认自己做的不足,而且知道自己以后也无法做的更完美。只能尽力而为了。)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们讲一些东西的时候,家长再把道理点出来。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才会主动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这里,如何让孩子愿意跟你交流,是最大的难题。小道理,大道理,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来说,都成了放屁。他们甚至懂得比你还多,还屑于听你的道理吗?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不愿意做而已。有礼有情,进退有据,学会了,就是成功。)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干扰源。也就是说,孩子内在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长必须拥有情绪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静下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我承认,最近我的内心很焦虑,总是觉得小丫头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其实想一想,成长的过程不就是这样嘛?我有什么值得焦虑呢?如果都是一帆风顺,那还叫成长吗?)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状态,你读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无效的。因为不能内化和沉淀,你就无法拥有实施教育的资本,无法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实现。(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心状态,那都是扯淡,形同虚无。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只能拿小丫头当小白鼠了!)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留空间给孩子!这句话非常重要,如何执行也非常重要!事实上,孩子的所谓叛逆,也就是在为自己争取空间,如果我们学会了把空间还给孩子,也就不存在不和谐了。所以,如何引导孩子,如何放手,是父母要学的重要课程。)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这样看来,放,还是比管要胜算一些?有点扯淡。我不相信有几个家长能够对孩子放!一流的家长靠放,他们的放,是有得放矢的放,不是放任不管的放!凡是放的家长,那都是有智慧的家长。在我们还没有智慧之前,肯定不知道怎么放,也无法做到放。那么只能先学学怎么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这段话还是比较靠谱。放不是不管,就像爱情,放,不是让你飞到天边不管了,而是无论你飞到哪里,线的这头都在我手心里拽着呢!只是不能拽的太紧了,否则就窒息了!这个错误不能犯!这里说到行为层面,很是赞同。这些天我也在反思自己:其实很多事情你放一放,淡定一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孩子的行为,只要不是违背原则性的,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过多的干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烦躁。我们的嘴巴和眼睛不能一直钉在孩子身上,这搁谁都受不了。每个人,都需要自由!)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事实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视,《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我的很多焦虑并不是在学习上,而是在孩子的性格习惯上,比如她不够稳重,比如她不太懂得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比如她对父母是否尊重等等,我总觉得,品行好了,学习自然也会好。就算学习不好,有好的品行,那么将来她一样也会过得幸福。关于内视,我理解为自我检讨吧?最近,倒是经常进行自我检讨。睡前和男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早上上班路上,再次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孩子的同时,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发现孩子的不足,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就很难要求孩子做好!所以,正心,然后诚意。必须先对自己下手!)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我不冷漠,偶尔有浮躁,气质这东西不太懂,但是对于学习倒是一直孜孜不倦的虚心吸收。父母的情绪很重要,大体上,我们家的氛围还好吧?老爸整天咧着大嘴笑,老妈比较无趣,不够幽默,但也是没心没肺的一个人。小丫头总体上应该还是很满意的吧?)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这世上,唯有情才能打动人。道理懂,如何炽热,有点晕。别烤糊了,倒是我担心的。不过我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的根本。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把孩子推开,跟孩子保持亲密接触是不二的法宝。)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这也是我所焦虑的,要让孩子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如何有情有义,如何定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是艰难。或许一时半会儿你看不到她的效应,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又都在显示着。需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问题,挖掘优点,改正缺点。)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方法和技术,解决不了问题。精神内涵最重要。文化和哲学?层面似乎又太高了。学吧,难也要上!)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文而化之,就是感化呗。滴水石穿,家长的内心要有一股坚韧的力量。可能还是那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最近的我,似乎有点太焦虑了,面对孩子的缺点,立即就如临大敌。需要检讨,需要放松。)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孩子们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这才是关键,自身的储备不够,不懂得孩子,仅靠粗暴的家长作风,只会让家庭教育越来越糟糕。就像老师不能粗暴的打学生一样,家长,同样要给孩子尊重。所以,要有思想准备:很多时候,做家长,比做老师要难。老师需要做好教学工作就是本分了,可是家长不但要知道孩子的学习进度,还得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任务艰巨啊!那么就要问问自己,自身有多少修养?有多少能量可以引导孩子,传输给孩子?得承认,我的教育修养还不够!记得姗姗小时候,我看了很多很多亲子书籍。而随着她的成长,我开始渐渐疏忽,那么从现在起,又是需要我大量吸收教育能量的时候了。时不我待!)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归根到底,还是情。教育,不在教,而在育!)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点赞!的确,问题的核心是心力不足!就像小丫头知道到点该弹琴了,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拖延,心力不足,热情就不够,坚持也就难。不过最近发现,她已经渐渐懂得控制自己了,至少,几乎不跟我讨价还价了。我的闹钟定了8:10分弹琴,每天晚上闹钟响了,她就会主动念叨:我的弹琴时间到啦!我很欣慰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我们的心,还好吧?适合,绝对适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要不然,每天也不会这么花费心思和时间来寻找各种方法,以期找到我们之间的平衡点了。)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力,唤醒孩子内心的觉醒。其实说白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学习,最终靠的都是她自己。我们过多的干预,只会适得其反。但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呢?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不去干预孩子的成长,如何巧妙的给孩子一根火柴,让她自己点燃内心的激情,来燃烧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