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在凤翔         呼呼smile

(2008-04-28 14:59:57)
标签:

杂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有上述脍炙人口诗句的,是国人并不陌生的苏东坡,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经过近千年的历史积淀,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后人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苏轼曾经在现今属于宝鸡市的凤翔当过官!古代大名鼎鼎的文豪为官,到底能为老百姓做点儿什么呢?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搜集资料,我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词“苏轼”,出现的信息竟然有三百七十七万条之多,甚至还有专门的“苏轼中文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从小聪明伶俐,堪称神童。7岁时已博览群书,10岁就能写文章。北宋嘉佑二年(1057),苏轼和弟弟一齐进京赶考,“试礼部”,“殿试中乙科”,进士及第。主考官欧阳修因欣赏苏轼的才华,特向皇帝推荐。以此,苏轼的文章开始名扬天下。嘉佑6年(1061)十二月苏轼被皇帝派往凤翔府任签书判官。当时的凤翔府管着很多县,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建制。因此签书判官相当于市长助理,办公室主任,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至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任职期满,提拔进京,苏轼前后共在陕西凤翔为官三年整。苏轼初出茅庐,就担任要职,缘于他的才识过人,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成绩优秀,因此得到破格提拔。

只有24岁的苏轼年轻气盛,踌躇满志,正想干一番事业。他初到凤翔,就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发现自元昊叛乱后,老百姓非常贫穷,苛捐杂税、徭役负担甚重,特别是凤翔府每年要定时将秦岭南山的木材通过水路运往汴京(今开封)。木筏经渭河进入黄河后,水流湍急,经三门峡砥柱之险,翻船的事经常发生,衙吏多为之倾家荡产,使这项差事成为沉重的负担。苏轼见此情况,深入调查事故缘由,重新修订衙规,准许衙吏们自选水手,根据黄河水势,自行选择日期运输木筏。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灾害减少一半以上。

凤翔知府宋公是嘉佑6年八月上任的,比苏轼早几个月,是个认真干事的好官,很受苏轼的尊敬。他上任仅一个月就兴工修凤鸣驿,不到两个月建成,方便了往来官吏的住宿,也可见凤鸣驿并非今日官员们的豪华宾馆。刚刚到任的苏轼为之写《凤鸣驿记》。在记中,苏轼指出,只有踏踏实实地从一件件小事上着手,才可以治好天下。他说:“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苟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则天下之所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字里行间含有警戒提示官员们认真做事、廉洁奉公之意。

嘉佑8年(1063)正月,陈公弼接替了宋选的职务。陈公弼是苏轼的四川同乡。他待下很严,威震旁郡,僚吏不敢仰视。但苏轼却敢于同他争论。他后来在《陈公弼传》中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可见,有时他们的关系相当紧张。陈公弼曾在这里筑凌虚台,并请苏轼作记。苏轼感慨道:“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过去这里很荒芜,哪里知道会有凌虚台?而物之废兴成毁接连不断,现在的凌虚台,终有一天又会变成荒野。“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苏轼这通议论,显然是对陈公弼之讽诫:官高位显并不足恃。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交往,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变得比较融洽。他们同登凌虚台,举酒赋诗:“浩歌清兴发,放意末礼删。”后来,他们成了终身的密友,特别是在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他们过从甚密,经常唱和往来。

苏轼在凤翔任上曾多次出访所属各县。作为一个文人,他非常关注文物古迹,并且崇拜姜子牙、诸葛亮等先哲,因此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塬诸葛亮庙都留有他的脚踪,并写有《凤翔八观》。在凤翔三年内,苏轼不忘勤耕笔缀,共作诗撰文130余篇。

苏轼在凤翔期间,亲身体会到关中地区干旱少雨的现实。嘉佑7年(1062)春天,又逢大旱,苏东坡代替知府四出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的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得日夜焦虑。曾在一场三天大雨之后,与民同乐,作《喜雨亭记》,显示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生活的民本思想。给当今某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公务员以极大的讽刺。苏轼于政务之暇,四处寻找水源,以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凤翔县城东关,有一个水塘,古名“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凤翔原名雍城),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相度地形,倡导官民,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蓄水灌溉,浇田润土,种莲插柳,建亭修桥。并将其改名东湖,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如今已是凤翔人休闲的绝好去处。曾有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依我看,假如以西湖的景色来度量东湖的话,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定会不以为然。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不过在一千多年之前,远在风卷尘土飞扬的西北,能看到江南小景,毕竟难得啊!经过历代政府、开明士绅的捐资修建,东湖已有景点二十余处,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性园林。近几年,“苏轼研讨会”曾在凤翔召开。

东湖虽不大,仅占地14公顷,但小巧玲珑,分内、外湖和苏公祠三大部分。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心景区以“君子亭”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苏轼的到来给这块历史厚重的土地增添了书卷气,东湖也以人文景观见长。苏公祠内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苏轼散文名著《喜雨亭记》、《凌虚台记》也是在这里写作的。里面收藏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一些诗篇中反映了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东坡与民同乐的仁者之心和闲情适性的智者之志,足以令读者为之欣然,生出共鸣之情。

东坡先生在凤翔所做的一切被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直至今天,可谓青史留名。了解了苏东坡在凤翔为老百姓所作所为之后,我一直在想,“盛德于民长不灭”,不管是谁,在哪朝哪代,只要一心为人民谋利益,替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