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弹港城60年的吃、住、行
原创
文/纯赤
有朋友问我为何好久不写博?时值建国60周年大庆,想说的话有很多。组织上常讲:家乡的发展是祖国前进中的缩影,爱家乡才能更爱祖国。离祖国60华诞还有30天的时候,我遥望夜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决定模仿一下周立波,学写一篇红色经典纪念文章《笑弹港城60年的吃、住、行》。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一代,经历了自然灾难,文革动乱,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捱过了多少的风风雨雨,经过了多少的磕磕绊绊,我们感悟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经历了步行、自行车再到小车
我来港城时,曾经发现这里农村的人小道上的车技特别好。当时自我感觉家境很不错的人,会骑上一辆五花大绑的自行车,在田边连成一线,其实这是一种"做生活嘎生",城里的人还是说这是“沙牵线”。学生时代写作文最喜欢的词就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滑一身泥巴,炼中一棵红心”。那时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打滑。后来,改直弯道、拓宽路面、铺筑路面,人们又开始纷纷热衷于摩托车了。不过,当时刊登在市报上的“严禁摩托车进城”通告,让大街小巷多了许多漂亮电瓶车,也成了全国文明城市交通管理的一项成功经验。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四个轮子小轿车已不知不觉地让小区停车成问题了。有人说领导上任都喜欢修路,这对老百姓来说应该算是件大好事。如今,所有镇区已经全部进入20分钟路程,沿江高速路建成,苏虞张改建完成,
到无锡的高速已经在建设中。一桌朋友在一起吃饭,以前会问“谁会开车?”,后来变成了问“谁不会开车了?”,现在又开始问
“今天谁开车来的?”到也很有意思!
经历了温暖、宽畅再到品味
结婚20年,我搬了3次家。父亲在机关工作了一生,当时大小算个领导,因为坚持最后一个搬入新房子,还受到了市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房改至今一直住在这以前组织分配的60多平方房改房里,
我从没听到过他有何怨言,说住习惯了不想换。我结婚后,作为高三教育骨干的我,在费尽周折后争取到学校的分配房,领导再三要我承诺,如果自己要求调出必须先交出钥匙。这样,这样想调出学校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本以为这样房子可以住上一辈子了,后来还是退了这套房改房,申请了还算宽畅的安居房。自己亲自设计每个家俱,忙完后就说,这生真的不想搬动了。不到10年,自己感觉住房强调的不是面积而是品味了,也缘于有从事产开发学生,全家又搬进了一套小高层住房。我看到小区对面的购物公园已初俱雏形,我不得不感受到眼前的这个城市的生机勃勃。如今,住房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住”已不再是房子惟一的功用和目的,购房在很多时候就像购衣买食品一样已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在寻求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更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购房是为了休闲度假、是为了教育、是为了投资,甚至简单地说购房就是为了享受人生……
经历了吃到、吃饱再到健康
说到吃,有许多往事常常想起。那时非常生长在自然灾难的年代,小时候生活在上海,说实话外婆没让我们受我们受什么苦。现在的一代也是幸运的,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不再为吃操心。恢复高考后,我和夫人都是幸运地考入高校,读的是师范大学,国家每月补助14.8元的伙食费,已经吃得相当地不错,苏大食堂0.30元可以打半饭盒的红烧羊肉,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大学毕业成家近十年,一直用煤油炉做饭,因为那时液化气瓶是组织安排给机关班干部和学校领导的,一般平民是无权享用的。如今,儿子进入高校后,一直关照的是吃得好一点。一放假,我夫人常常思考如何搭配伙食才是科学和健康的。如何摆布好一日三餐,既要“煮”出爽口的气息,又要“炒”对每个人的口味,还要“炖”出营养健康,这已成了每个负责饮食的家庭主事的一个重要议程。
60年弹指一挥间,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浪花;60年,却可能是一个人短短一生的全部履程。事过境迁,史早已过去,留给人的只有无尽的回忆。
如今,中国的GDP,在不知不觉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苏州的人均GDP已经是全国第一了。可是学术界对GDP背后的血汗工厂、土地资源的流失、环境的污染,特别是GDP中民众的工资比例之低一直争论不断。中国基尼系数增长速度已经创了世界纪录”,目前已接近0.5。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0.35至0.4。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为解决此类问题明确了方向。尽管在金融危机中外汇贮备世界第一的中国让老美黑了一半,6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会感觉到了一种质的飞跃。
(近期有朋友相求国庆征文,欢迎工作需要的朋友借鉴引用此拙作。)
闲言教育
人生物语 由感而发
教育论文与专著
校外教育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