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陆川留言:《南京!南京!》可更名《角川!角川!》
原创
文/纯赤
昨天没接受一位好朋友晚上小聚的约请,我已答应另一位朋友写篇《南京!南京》影评。我记不起来上次买票看电影是哪一年了,当对40元的票价有点吃惊时,售票员说,很久没看电影了吧?
我笑着承认了。走进本市巨星电影小放映厅,发现包括我也就7个观众。边上有一对小情人带着一大堆零食,边吃边看。前排有两对中年夫妇,两个女士一直在唏吁不已。
我潜意识里感觉,这样的影片应该是一个人看的。从头到尾,一直到回家,我没有讲过一句话。百姓的哀伤,女人的哭号,孩子的惊恐,还有涂红色指甲油的女人高高举起的手臂总是会停留在脑海里。看完电影我很失望,影评一定写不出了,就给陆川的博客涂了下面一段留言:
全片看完,我找不到导演的感情倾向。你完全模糊了战争和屠杀的界限。用一种貌似公正却无关痛痒的方式来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侵华日军和汉奸以人性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获得救赎。
陆川(编导)=陆剑雄 (国军)+角川(日军)。
《南京!南京》也许更名《角川!角川!》更合适。
影片中如果不出现数分钟场面宏大的日本祭祀鼓乐招魂,而出现30万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数据;如果不出现一个国民党兵因姜老师的死得以活命发出无耻狂笑的虚构,而出现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捐躯的17位国军将领的真实;如果缩短一些慰安所中让人难受而又长久细致的场面,而出现日军砍头比赛、刺刀挑腹中孕儿等残暴行为的揭露:如果不出现南京大屠杀史料绝对找不到的日军因自责自杀的编导意愿,而出现因大屠杀受审判日军战犯的可耻下场,这样影片才可以名为《南京!南京》,要不改名为《角川!角川!》更合适些。
也许,陆导演更希望的是实现中国和日本的票房收入的双赢。日本主流媒体一直怀疑日军屠杀30万南京平民是虚构。电影一直在回避日本右翼很害怕的30万,也许是为照顾日本的这种感觉,更容易在日本取得上映权。结果是这部片子炒作成功,拍摄失败,。
也许,陆导演理想化地在影片中虚构了角川这个角色,想突出他身上人性之挣扎,其实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拔高”,完全模糊了当年史实的主流,
相比之下,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南京大屠杀中大多数侵略者是如何丧失人性的。结果是影片的内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游离了电影最基本的主题。
闲言教育
人生物语 由感而发
教育论文与专著
校外教育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