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2010-11-06 13:09:25)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教育叙事 |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教育叙事的基本方式
教育叙事通常包含三种基本方式,即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1.“教学叙事”
即教师将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
教学叙事不只是将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课堂教学实录”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所以,教育叙事通常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处于课堂教学之外。所以教师的“叙事”除了“教学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包含“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可以称之为“生活叙事”。
从“教育自传”中可以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老师们以这种说话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
附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课的叙述与反思
我记得那节课是一节对话复习课。为了把复习课上得有新意、有生机,同时能够更好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巩固语言知识,在情境中得以应用。我精心地备课,并且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我搜寻到了孩子们喜欢的人物:罗纳尔多,姚明,王军霞的图片,制作了相关的动画场景,来复习谈论人物的句型和对话。我选择了深受孩子们宠爱的快餐食品,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鲜美的水果、蔬菜,创设了购物和谈论饮食喜好的对话场景和段落。孩子们确实非常喜欢这种鲜活的复习方式。每一张图片打出来,都会赢得一阵赞赏的欢呼。自然地,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课堂情景吸引了。
思考一:我使用的言语是否真的恰当?如果换作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许会认为老师对于他有讽刺挖苦之嫌疑吧?好在我的语言动作中的善意和融洽的课堂氛围遏制了语言因素中的不良信息挥发和显现。
思考二:或许我的处理方式,本身又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注意指向?让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对那位“漂亮男生”分外注意?
叫人欣慰的是:课堂的教学实效很好,多数学生在对话表演中表现出色。而且课堂参与率也很高。学生们的整体认知水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很平和地接纳了我的处理方式。
要求、步骤,知道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从而减少注意力涣散的出现。特别要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较好地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清醒的自我调控习惯。精简地讲解,明白地进行充分的练习。减少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拖沓状况的发生。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思考三:该同学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一个人数广泛的学生群体的问题。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如下
问题:
2.
3.
针对这些问题,提醒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
2.
3.
再见到那位“漂亮男生”的时候,我会特别记起那些和他状况相似的学生们。我会记得:作为教师,只要我用心,我就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艰苦的成长中战胜不期而至的种种困难。我就少了一份嫌弃他们“不开窍”的浮躁,多了一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会感谢他们:在他们人生的旅程中,对我的教诲的接纳和信任。感谢他们:和我一起:创造课堂,感受彼此的成长。
教育叙事案例之二——小汽车被摔坏了
这是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件事。当时,我正在对全体同学强调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地听。只有许昊,这个精力旺盛的男孩子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在玩他的塑料小汽车。
我说:“大家要认真听,不要分散精力。”然后用眼睛的余光瞟了许昊一眼,分明在暗示他别再玩了。可是他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我一眼,又去玩他的小汽车。我感到一股怒气上升,“好你个许昊,竟然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我快步走上前去,抓起他的小汽车,举在空中。理智告诉我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发火,但一股怒气冲上我的头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犹豫了一下,“啪”,小汽车还是被摔在了地上。
全班学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发这么大的火。顿时教室里非常的安静。许昊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不敢说,其他几个在做小动作的同学也都规规矩矩地坐好了。
我是这一学期刚接过四年级这个班。在接这个班之前就听许多教师说这个班学生都很活跃。上过几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这帮孩子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思想上没有什么拘束,敢于回答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这使我感到高兴。但有时在开班会的时候,我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做什么的都有,手总是不闲着。其实他们也在听也在记,但就是不“老实”。使我常常有一种不受尊敬的感觉。“师道尊严”在他们的心里好像没有这个概念。刚开始,我还能控制住自己。但时间一长,我就有些恼怒了。所以,终于发生了上边的一幕。
小汽车被摔之后,许昊在课上再也没有玩过玩具,而同学们也都比以前“老实”了许多,但我却发现,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压抑。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前,常常在课堂上有几位同学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得意洋洋地发表自己独特的“高见”,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
可是现在没有了。每个人回答问题时都很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答错了。“纪律”好多了,但孩子们的活泼的天性却被压制了许多。
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到一种过错。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心二用”也是人的一种正常行为。我们成人在开会时不也常做些其他的事情吗,更何况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呢。摔坏了小汽车,确实使课堂纪律好转了许多,但却让孩子们的天性受到束缚。我爱这些孩子们,我喜欢他们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样子,我不想与他们形成隔阖,但我的做法却拉开了我和他们的距离。我决心,用实际行动去弥补这个过错。
第二天,我找到许昊,递给他一只钢笔,说;“昨天,老师摔坏了你的小汽车,今天赔给你一只钢笔,向你道歉,并且希望你以后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好吗?”许昊很高兴地收下了这只钢笔。我想,我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的。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反思的叙事,作者从小事中看到更深的道理,并善于总结,这样的叙事故事以小见大。
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 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