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散文〗(418)阿来:大地的语言
(2013-04-17 16:05:47)
标签:
杂谈 |
▲〖欣赏·散文〗(418)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阿来:大地的语言
阿来:大地的语言(1)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10:01 新浪读书
一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而是说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汽车拐上了另一条高速路,这时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下面的周口市,再下面的淮阳县。
还在车上,热情的主人已经开始提供讯息,我知道了将要去的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些古迹可不是一般的古迹,都关乎中华文明在黄河在这片平原萌发的最初起源。这让我有些心情复杂。当“河图”“洛书”这种解析世界构成与演化的学问出现在中原大地时,我的祖先尚未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现隐约的身影。所以,当我行走在这片文明堆积层层叠叠的大地之上时,一面深感自己精神来源短暂而单一;一面也深感太厚的文明堆积有时不免过于沉重。而且,所见如果不符于想象时,容易发出“礼崩乐坏”的感叹。
我愿意学习,但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不大愿意去那种古迹众多的地方。那种地方本是适于思想的,但我反而被一种莫名的能量罩住了,脑袋木然,不能思想。这也是我在自由行走不成问题的年代久久未曾涉足古中州大地的原因吧。
拜血中的因子所赐,我还是一个自然之子,更愿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宽广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岛屿、一群树、一棵草、一簇花。更愿意像一个初民面对自然最原初的启示,领受自然的美感。
在那些古迹众多之地,自然往往已经破碎,总是害怕面对那种一切精华都已耗竭的衰败之感。更害怕大地的精华耗竭的同时,族群的心智也可怕地耗竭了。所以,此行刚刚开始,我已经没有抱什么特别的希望。
二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而令我兴奋的仅仅是在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
大地的语言 阿来 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出现在眼前。 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而是说一种感 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 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在城市上方。 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 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 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周口市下面的淮阳县。 我知道将要去的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些古迹可不是一般古迹,都关乎 中华文明在黄河在这片平原萌发的最初起源。这让我有些心情复杂。在那些古迹 众多的地方,自然往往已经破碎,我总是害怕面对那种一切精华都已耗竭的衰败 之感。更害怕大地的精华耗竭的同时,族群的心智也可怕地耗竭了。所以,此行 刚刚开始,我已没抱什么特别的希望。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昏昏欲睡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 现了。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 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先被耕种的土地, 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 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 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 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 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产人类的粮 食,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 渠,同时也掩盖了那些朴素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 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城市化的时代,在我们的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 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群。农业,在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效益最低,在 GDP 统计中越来越被轻视的一个产业。在那些高端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 中,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 一个人,又不能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 金, 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 尽管厨师也可以把窝窝头变成蛋糕, 并把巧克力蛋糕做成高级住宅区的微缩景观:一叉,一座别墅;一刀,半个水景 庭院。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而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们本不需 要的东西制造为巨大需求的人, 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 是小麦, 玉米, 土豆,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 本的元素。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 要让人们忘记大地。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 地,不是大地抚育人类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置疑过这种现象, 并认为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 而“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 伦理观念” 。不幸的是,现在的价值体系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人 是资源,土地是资源。当土地成为资源,那么,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 上盖工厂和商贸中心。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生产抚育人类根 本的东西的农业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这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描写乡村破 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我每年都在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 种点菜豆。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那些土地里最后一 点肥力。 今天,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叶与叶相互摩挲着絮絮 私语,化着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这是令人感到安心 的景象。
14.作者为什么“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试根据文章分条概 括简述。 分) (6 答:作者害怕在大地的精华耗尽的同时,族群的心智也可怕的耗尽。 作者担心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的土地又被人类自身推向浩劫。 如今在我国轻视农业忘记土地的现象让作者痛心和激愤。 (每个要点 2 分) 15.文章第八段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其妙处。而本段的语言特 色又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其妙处。 分) (6 答:主要表达技巧是对比手法。 (1 分)例如将“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 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群”和专家学者们对农业的轻视对比;又比如将专家学 者最重视“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和“又不能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对比, (1 分)揭示了专家学者们对农业的轻视是极其荒谬的。 分) (1 本段语言幽默,讽刺力强。 (1 分)例如“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 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1 分)形象 , 而深刻的讽刺了轻视农业而又根本离不开农业的专家学者。 分) (1 16.文章第九段引用奥波德和胡安·鲁尔福的话的作用各是什么?(4 分) 答:引用奥波德的话是为揭示中国轻视农业和土地的根源。 引用鲁尔福的话是形象的揭示了轻视农业轻视土地的可怕后果。 (每点 2 分) 17.纵观全文,题目“大地的语言”指的是什么?(6 分) 答:大地应该长满庄稼,这才是令人安心的景象。 中国的大地正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群, 可一些人却一心要让人们 忘记大地。 忘记大地将导致文明的可怕衰败。 (每个要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