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167 王奎山《红绣鞋》

(2013-03-12 01:54:37)
标签:

杂谈

小小167王奎山红绣鞋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王奎山《红绣鞋》" TITLE="【小小说】167 王奎山《红绣鞋》" />
    首届评时间跨度为1985-2002年,王蒙、冯骥才、林斤澜、许行、孙方友、王奎山、侯德云、刘国芳、陈毓、黄建国等10名作家获此殊荣。

    王奎山 
  
【参评作
品】《红绣鞋》《别情》《母亲》《野樱桃》《水仙》《凤桃》《蓝围巾》《瑞青》《雨中的玲》《一缕轻烟》 
  【评审意见】王奎山小小说写得情真意切。多年来,王奎山静静地观察着与他血肉相连的当代农民心灵变化的轨迹以及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又时时深情回眸远逝的少年时代和田园生活。他的小小说深深地植根于中原的厚土。王奎山的小小说往往具有短篇小说的容量与结构。他的创作不取材于理,而取材于情。比如《红绣鞋》,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情绝唱,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人性美的颂歌,麦苗不啻是民间英雄,她用一双红绣鞋证明着自己爱的坚定、执著和无私。作者语言朴实无华,却有撼动人心之效;白描式的语言写出了人世的不尽沧桑。谋篇上讲究自然天成,大巧若拙。整体质量颇为整齐。

————————————————————————-

小小说里的小人物和大文章
             ——王奎山小小说《红绣鞋》赏析
          (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小说研讨会征文一等奖)


  第一次读王奎山老师的作品时,就被他那平民化的语言艺术魅力所折服。
  今天再读王老师的许多作品,更让我受益匪浅,钦佩不已。因为在通过细致的研究和赏析了他的许多作品后,我发现王老师很擅长于在小小说的艺术形式里,写出普通人酸甜苦辣的命运,挖掘出了这些让人荡气回肠,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所包涵着的丰富哲理和人性美德。尤其是《红绣鞋》,在平铺直叙,简洁细致的叙述和对话中,暗藏伏笔,委婉道来,直到结尾才让我有种惊叹不已,意犹未尽的感觉。
  杨晓敏老师曾经说过:小小说是平民艺术。那么,要我说的话,王奎山老师就是平民小小说的典型代表之一。看他的文章,让我感觉他就好像是一位农村的老教师在不动声色地讲小人物的故事,又好像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在讲述身边的人和事。因为,王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平民化,小小说的说功又是那样的功底深厚,暗藏玄妙。
  在我看来,《红绣鞋》这篇小小说就是王奎山老师许多作品里的一篇代表作。因为王老师在这只有一千多字的篇幅里,就从容不迫地安排了女主人公麦苗出嫁前的一切。他通过七婶的早起,首先交代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在义女麦苗出嫁的大喜日子里准备避开: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可七婶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冲她叫了一声,就到西间里去了。因为那是七婶的儿子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由此,王老师便伏笔暗藏,不紧不慢地就用对话的方式往下延伸故事情节。直到七婶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麦苗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接下来,从麦苗的一声由在称呼上的转变,王老师才开始把情节逐渐推向高潮。由简单的只有两个主人公的对话,到他细腻的叙述,一步步便揭开了故事的谜底。先是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从而点出七婶的儿子贵和麦苗之间的关系,以及麦苗为什么不能成为她的儿媳所感到的痛惜和不舍。

  读到此处,在外行人看来,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多么神秘。可经过细细琢磨,却就从中不难看出,只因为七婶和麦苗两个女人的善良及重情重义,才有了故事的核心,才有了让人感动的基础。
  写到这里,王老师便笔锋一转,在随后的描述中,他把两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在他的似乎不经意间,又成功地刻画出了她们的坚强。尤其是对七婶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当她隐隐约约地听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接着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后,她便果断地止了哭,催促义女麦苗赶紧回家,以免耽误了她出嫁的良辰吉日。但重情重义的麦苗却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而后七婶又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当我一口气读到此处,我本以为两个善良女人之间的故事就应该结束了。然而,功底深厚的王老师却在下面还有画龙点睛之笔。他似乎对这样的结尾并不满意,于是,他又把七婶踉踉跄跄地走回屋里想给儿子说几句话之后的发现,通过简洁的几句叙述,就巧妙地表达出了主题的深意。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读了一遍又一遍,王奎山老师的这一双《红绣鞋》,始终在我脑子里萦绕。他如此的神来之笔,如此的结尾构思,真让我感动之余又拍案叫绝。这样的人物塑造无疑是王老师的独创性和典型性。

  当读完了王奎山老师的《红绣鞋》后,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描写的只不过是小人物麦苗的命运和行为实在让人同情和赞扬而已。因为她还没来得及嫁给七婶的儿子贵,贵就在前线阵亡了。但经过我反复的阅读和鉴赏后发现,在王老师的深层含义里,他着力渲染的却不只是在这种灾难的打击下麦苗姑娘的那种感人肺腑的善良和孝心这么简单。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了麦苗在用她那颗金子般的爱心和坚强,正在与命运抗争去安排自己的新生活。读完全篇,从王老师在对麦苗的命运描写中,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他是在有意地突出年轻女主人公命运中的那种非时代因素,并艺术地展示了麦苗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由此可见,王奎山老师的小小说味很浓,浓得让人回味无穷。因为他并不是以华丽的词藻哗众取宠,也不以曲折的传奇故事吸引读者。而是他在用他那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既平凡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小人物的题材,找到灵感;也是在用他的那颗爱心和那支生花妙笔,写出了这么多打动人心,富有内涵的优秀作品。
  因此,王奎山老师的《红绣鞋》,不仅是小小说的精品,也是让我永远学习的佳作。

 

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儿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岗子上坐。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吃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婶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