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 悠悠思念
王祥夫的精短小说《最后一盘儿》(见《读者》)如一泓清泉,映照出人间的真善美,润泽着人们干涸的心灵。读之如饮甘醴,久久难忘。
文章虽短,却以悬念见胜。设置悬念,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使读者忍不住要一气读完全文。文题就抢人眼球,给读者带来疑问,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一盘儿?一盘棋,还是一盘菜?若是棋,谁与谁对决?若是菜,它能胜过陆文夫《美食家》中的美食?好在文章并不长,那就让我们一气呵成,寻求答案吧。可是文章一开始并不写这盘东西,而是宕开一笔,写人物居住的环境,写主人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家人——以为小区看车棚为生。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一家人的生活:花盆里种植着蔬菜,碧绿碧绿的,令人赏心悦目;窗台上摆满了瓶瓶罐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腌制青菜。这就是主人公——老赵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给人整体的感觉是老赵一家人的生活零零碎碎,这零零碎碎的生活就存在于豪华住宅、豪华轿车的夹缝里,于不对称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读者不由得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心。此时我们似乎忘了最初关注的焦点——哪一盘儿?
可是生活零碎的老赵,生活暗淡的老赵,居然要请客了,居然在暗淡的生活中闪出了激情的亮色。这亮色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王祥夫不动声色地又抛出一个悬念!不过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揣测出文题中的“一盘儿”肯定是一盘菜了。那就让我们来期待和品尝这盘菜吧。
客人到齐了,凉菜摆好了,老赵的女人从车棚后面陆续将一盘盘菜端上了桌。是的,只是一些家常菜——青椒炒肉、芹菜炒肉、烧茄子……但由于是一个普通人家难得的一次宴请,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菜的香浓、菜的色泽和主人的热情。王祥夫用深情的笔触极富煽动性地描绘着那普通的菜肴:火烧山药配腌芥菜,山药烤得沙酥酥的,丝丝缕缕的芥菜白绿相间,真是看着眼馋,吃起来一定是胜过山珍海味了。这的确是贫民的山珍海味!最后一盘儿,最后一盘儿呢?王祥夫真该去写相声、小品了,悬念就这样又悄悄地设置下了。
最后一盘儿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场了。这道菜是用一个大盘子盛着端上来的,上面还严严实实地扣着一只盘子。它的出场与前几道菜不同,人们用疑惑的眼光看着端菜的小赵——一个细高细高的腼腆的后生。小赵和老赵呢,都很兴奋,两人脸上红彤彤的;老赵的女人也出现在门口,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读到这里,在谜底揭开的一刹那,空气似乎凝滞了,作为读者的我突然有了莫名的紧张。然而谜底还是打开了:小赵掀开扣着的盘子,盘子里是一张对折的红纸,打开来是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么鲜亮的一盘儿,多么丰盛的一盘儿,多么厚重的一盘儿!老赵哭了,痛痛快快地哭了!
王祥夫是“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近年来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我先后在《小说月报》《钟山》《中篇小说选刊》《青年文学》等刊物上读过他的《杏子》《上边》《菜头》《牛皮》《我爱臭豆腐》《回乡》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除选材贴近现实外,就写法而言,层层铺垫是王祥夫小说的一大特点,本文也不例外。文章开头,作者写道:“人们很少看到那个细高细高的儿子在做什么。”是啊,老两口在看车棚,儿子在干什么呢?作者并不明确地告诉我们,字里行间我们捕捉到这样的词句:有时看到小赵细高细高的模糊身影,听到他在读英语单词。这种暗示只有在读完全篇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请客之时,一家三口配合默契,老赵是一家之主,当然作陪;妻子是家庭主妇,自然主厨;那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儿子呢,终于正面登场,当起了跑堂,让客人大吃一惊。腼腆的小赵慢慢地进来,红着脸出去,在看似平常中,作者其实正在隆重地推出一道让父母欣慰,让世人惊喜和回味的大餐!
读完小说,从人物的命运中走出来,让我们梳理梳理心情,去感悟生活的真谛!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市龙泉北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