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笔 名:
妙玉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5/03/05
民 族: 汉族
人物简介
生于辽宁沈阳,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辽宁省实验中学读书,1982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辽宁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
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6年,中国社科院亚太所,1996年至2003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2003年至今,北京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党组成员,驻会一级作家,北京市青联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论著等300多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白
话》、《
先锋》、《热狗》、《沈阳啊沈阳》、《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短篇小说《遭遇爱情》、《
鸟粪》、《狗日的足球》、《
厨房》、《一个老外在中国》,长篇小说《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爱你两周半》、《
野草根》、《
八月狂想曲》,话剧剧本《青狐》(根据王蒙长篇小说改编)、话剧《
性情男女》(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06年上演)。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语。获得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
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
女性文学成就奖,三次获得《
小说月报》大众评选“百花奖”
多次获得《中国作家》、《
人民文学》、《
小说选刊》等评选的优秀小说奖。
创作特色
徐坤1993年开始小说创作,成名作为中篇小说《
白话》。此作以幽默的叙事,辛辣的语言,描写了年轻知识分子下乡锻炼的事情,独到的意趣与钩致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此后,徐坤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先锋》《
热狗》《
呓语》《
斯人》《
梵歌》《
游行》《
女娲》,短篇小说《
鸟类》《厨房》《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小青是一条鱼》《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在文化反讽、女性
命运河都市情爱等几个方面多重探索,不同的题材卓具不同的题旨与品味,表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与锋芒。
首届“冯牧文学奖”评委认为,徐坤以女性作家与年轻学者的双重身份立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其先锋姿态与女性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尤为值得称许的是,她注意把握先锋精神与读者审美传统和本土文化的辩证关系;她坚执于女性视角却又不放弃对变革中社会生活的多层面扫瞄;她揭示知识男女情趣、心理中多种欲望的躁动,却又在深层呼唤着人与人之间‘彼此善待,真心贴近’的和谐关系,其形而下的具象与形而上的哲理水乳交融。徐坤的小说技巧趋于圆熟,风格轻巧,被认为是极具“女性人文主义”色彩的代表性作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徐坤不断挑战自我,关注社会,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和话剧创作,成就斐然,作品日益走向阔大与深沉。徐坤从社科院出来,到北京作家协会当了专业作家后,写作的战车又开始提速,五年时间,写出了四部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野草根》《八月狂想曲》),两部话剧,获得过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小说月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的各种散文小说奖项,以及北京市庆祝建国55周年优秀作品奖、北京市文联优秀论文奖等。长篇小说《野草根》被香港《
亚洲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中文小说”,话剧《性情男女》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已经在北京和上海演过五十多场,并以一元钱的版权费出让给哈尔滨话剧院在哈市上演。刚刚由北京十月文艺社出版的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也获得业内一致好评,中国出版集团与爱国者公司联手立即推出了“听书”版。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先锋》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5年4月出版
《热狗》华侨出版社 1996年1月出版 (新生代小说系列)
《女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3月出版
(“红罂粟”丛书)
《游行》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出版
(“她们”丛书)
《遭遇爱情》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8月出版
(“跨世纪文丛”)
《行者妩媚》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2月出版 (“独特文丛”)
《
含情脉脉》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10月出版
(“金苹果丛书”)
《小青是一条鱼》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9月出版 (“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
《白话》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10月出版
(“
中国小说50强”)
《厨房》
华文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
(“获鲁迅奖作家自选集”)
《一个老外在中国》 新世界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中国作家档案书系”)
《北京以北》
昆仑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回报者文丛”)
《
橡树旅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4年1月出版
(“短篇王丛书”)
长篇小说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爱你两周半》
作家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野草根》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出版
《八月狂想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散文随笔集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明天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
《
坐看云起时》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
《网上有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
我的人生笔记》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小说自选集
《徐坤作品精华·性情男女》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徐坤作品精华·狗日的足球》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中国作家经典文库·徐坤卷》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现代文学典藏系列·徐坤小说选集》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8年6月出版
获奖情况
短篇《一条名叫人剩的狗》获《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奖(1993);中篇《先锋》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1994);短篇《鸟粪》获《小说选刊》
优秀小说奖(1995);短篇《遭遇爱情》《厨房》《早安,北京》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996、1998、2004)
;短篇《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获《北京文学》优秀小说奖(2007);随笔《沈阳的美丽与哀愁》获《人民日报》优秀散文随笔奖(2007)。
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首届冯牧文学奖(2000);首届“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成就奖”(1998);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2003)。
人物评价
徐坤的小说一直都在变化中,不变的是她的语言和她用文字把握现实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看
王蒙的小说,常常惊叹作家捕捉现实的才能,在我们看来极其普通的事件或者生活表层,进入他的小说就变得自如、有趣而富有深意,这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掌控的功力。徐坤的小说在这一点
上可以说与王蒙有共通或者传承之处。 徐坤总说她借了
王朔的光,其实她颇有些优势。徐坤是职业文人,科班出身,博士念的就是现当代文学,每天在社科院文研所干的还是这些,外观上就给老百姓一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概念。
徐坤还有其他
新生代女性作家,好像都被给予了夺回男性话语权的使命。徐坤因其强调的是文化的视角而非纯粹的性别,所以更考虑斗争进程中的策略性。如果她愿意,她会很好地把叙述者的身份隐藏起来。徐坤更喜欢搞“买一赠一”的活动,无论要表达多么深刻的寓意,她都不会忘记同时给读者一个好看的文本,徐坤式妙趣横生的想象和恣意淋漓的调侃。
晶莹剔透善解人意的徐坤,常常会让你忘记了还有一个胆大包天,什么都敢去消解和颠覆的徐坤。同王朔比起来,徐坤即使有的地方更加稀奇古怪,人们也都愿意把她看作一个好孩子,至少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孩子”。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最后都不知不觉地被徐坤给教育了。
无论如何,徐坤选择开始写
长篇小说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她会给更长的体裁里面填充些什么?这个古怪精灵风情万种的孙猴子,永远都让人好奇。
在新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家中,尤其在当今茫茫如过江之鲫的女作家中,徐坤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的小说数量不能算是多的,至少象“著述等身”之类的词汇与徐坤不怎么沾边。关于这一点,徐坤在论及
迟子建时也仅仅是用了“著述等腰”这样十分好玩的说法。她还没有出版自己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没有象那些被媒体青睐爆炒的“美女作家”的幸运,可以在写作之外也能杀出一条血路来走——尽管徐坤能够尊重各种走法的自由,她自己还是小心翼翼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舞文弄墨,并且快乐欣然。作为一个既不孤独也不热闹、既不张狂也不压抑的健康的写作者,徐坤象一个古怪的精灵,无论写着怎样千伶百俐、捣鬼喷饭的文字。终不失其赤子之心。徐坤的文字不管怎样烂漫妖娆、天使其面,却始终是一双斫轮妙手,一副冷酷嘴脸,沿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崎岖小路烛幽探微,誓将洞悉人性奥秘的革命大业进行到底。在这个意义上,徐坤堪称地道的人性观察家。
徐坤早期曾被批评界普遍视为王朔的同路人。众所周知,王蒙就曾经戏称她为“女大侃”。这个说法广有影响,以至于长期以来徐坤都是“女王朔”的化身。的确,在感知时代巨变、揭破事物的障眼法、拆解虚幻而糜烂的道德体系等方面,在
审美格调的反讽、调侃等方面,徐坤与王朔异曲同工,得风气之先。象《热狗》、《梵歌》、《先锋》等等,在那个颠倒众生的时代里显然是躬逢其盛的。然而,这个说法却有相当可疑之处,它抹煞了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异。任何一种依附于普泛认知的概括都要付出代价,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种代价很可能就意味着独特的写作个性被掩盖被忽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写作者潜藏着的不可通约的品质就此夭折——毕竟大家都习惯了简单省事的说法,作家也难免俗啊。
徐坤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深入和细致。对于那些在“公论”中已经遭脸谱化的形象和事物,徐坤一直以一种特有的耐心和勇气与之周旋,并且坚持拥抱人物与生活的多维度复杂性。譬如,即使在知识分子成为人人喊打的落水动物时,《热狗》写尽陈维高的卑劣、怯懦也仍能看见他正视欲望反抗虚空、最终被欲望利用又被欲望一脚踢开的悲惨凄凉的心境。
在某种程度上,徐坤是整个新时期、后新时期文学中最得现实主义神韵的作家之一,而《白话》将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经典文本。徐坤与其他作家不同,她几乎没有谈过自己文学的师承,也鲜有议论什么经典文本对她的影响——当代诸多作家都喜欢谈这个。然而,她却对
村上春树的
《挪威的森林》情有独钟,对他人对媒体“频频提起的总是这本书”。除了徐坤自己解释的“在它脆薄的书页里头,搀杂进了我自己的一份青春驿动和生命记忆”之外,或许还有别的原因也未可知。
大事件
北京人艺新年第一戏《性情男女》2006年1月12日在人艺小剧场首演。第一次参与话剧创作的徐坤表示:“看到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舞台呈现,神奇又令人感动。”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今天,该剧所涉及的婚恋家庭伦理话题直戳每一个观众情感深处最薄弱的神经。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面对前妻、女儿和从第三者晋升成老婆的小娇妻,曾经有过的亲情、爱情让他迷恋,而现实中的矛盾与尴尬却让他不知情归何处。是继续开始新的追寻,还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找寻丢失的情感?全剧开放式的结尾没有给出答案,一切留给观众思考和分解。
女作家徐坤以幽默的语言书写了现代男女的情感自白,坦率、尖锐甚至还有几分让人难以启齿的羞涩。时下流行的“三不男人”准则,“
第三者的仇要第四者来报”等不时引发一阵阵笑声。全剧似乎在毫不客气地告诉那些已经出墙或是准备出墙的男人们,当激情过后,一切归于平淡,再动人的爱情也会因生活的琐碎而让人厌倦,下一个不一定比这个好,聪明男人还是好好把握你现在的拥有。
徐坤坦言:“我没想让男主角死无葬身之地,而是给他留下了温暖的出路,但具体怎么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婚恋问题是每个人必将经历的。”剧中小女儿离家出走的态度构成了全剧对成人污浊生活的否定:“长大以后,我不会像你们那样生活!”
简介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贸大学《当代经纪人|杂志副主编
简历
1985年读研究生时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敦康
教授的启蒙开始研读易经。
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
1993年协助北京周易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周止礼创办北京周易研究会并担任秘书长。目前协助仙人会长工作,主持北京周易研究会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