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农家小孩
农家小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30
  • 关注人气:4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读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

(2012-03-11 11:22:08)
标签:

杂谈

[转]永不熄灭的激情之火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读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 TITLE="◎ 读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 />

――又读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

 

   这是一本燃烧着激情之火的书。无论何时捧在手上,都能烤热我的心。柴达木,是我走过三十年生命之旅的圣地,那喷发出石油芬芳的日日夜夜,是我最宝贵的珍藏,是我生命力与爱的源泉。我喜爱《柴达木手记》,因为书中每一篇、每个字都充满了对大西北、对柴达木、对勘探队员和石油人以及所有开拓者的爱。只有爱与爱的碰撞才能传递激情之火。

令人感动的是,如此钟情于柴达木的李老并不在柴达木工作。作为一位散文作家,他1963年兼任大庆油田宣传部副部长,先后在陕西省担任作协党组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文物厅厅长,又多年任省文联主席。而他却七次奔赴柴达木,痴情地描述辽阔的戈壁、飞扬的漠风、英勇的地质勘探队员、英雄的石油人。

他痴情于野外油田,是从1953年开始的。那年,李老从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现在的北京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听说陕甘宁边区发现了新油田,就与一位搞石油地质工作的朋友去了陕北石油探区。半月之后,就创作了《陕北札记》,当年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发表。这是石油文学史上第一篇影响很大的报告文学。他写了地质师和男女勘探队员,他被他们在相当艰苦的环境里为国家找石油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他依恋戈壁荒漠,依恋勘探者,依恋石油。接着,他就打起行装去甘肃酒泉勘探大队担任大队长。1954年初秋,他又与著名诗人李季随康世恩去了柴达木。他创作了《在柴达木盆地》等纪实散文登载在《人民文学》等杂志上,与著名诗人李季的诗歌一起,热情洋溢地向全国推出了祖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在戈壁荒漠上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人们,同时,让石油文学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影响,成为石油文学的奠基人。1957年,他再次进入柴达木,创作了《格尔木纪事》、《不平常的事业》、《炼油厂工地的歌》、《茫崖,拓荒者的城市》等等作品,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柴达木手记》。50年代,他出版的《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山、湖、草原》等个人文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尤其是《柴达木手记》,不少青年是捧着这本书奔赴柴达木的。《柴达木手记》与李季的石油诗歌一起,成为一代青年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奔赴荒漠、艰苦奋斗、寻找石油的进军号角。

我是60年代去柴达木工作的。那时青年们都爱朗读李季的诗歌,传阅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这本书,我不知捧读过多少次了。如今书页已经发黄,而那一个个跳出的黑字依然那样火热!

“这座山,三千八百多米。你站在山岗上,瞭望远方,会再一次感觉到柴达木的辽阔和美。那尕斯库勒湖像玉带一般,和昆仑山间飞来的云雾一起,围绕着整个盆地流转。那重重叠叠的山岭,真是山山不断,岭岭相连……我们的勘探者,自从1954年春天进入柴达木,不知爬了多少山岭,走过了多少路程,尝受了多少艰辛,挖掘了多少岩石,鉴定了多少良好的储油构造啊!” (《在柴达木盆地》)1954年秋,勘探初期的柴达木还在死神手中。年轻的李若冰看见的却是如诗如画的景色。当他由衷地赞美“尝受了多少艰辛”的勘探队员的时候,却丝毫没有在意自己也身处高寒缺氧干旱荒芜的生命禁区。他不畏烈风不畏寒冷甚至不顾缺氧导致的憋气喘息,执著地追随着勘探队员的身影,记录着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在勘探时,呼吸困难了还坚持登上英雄岭的队长葛泰生;戈壁上暴雨里顶着一张油布渡过一昼夜的刘承昌;为勘探队员背水使肩膀上的垫子磨烂了衣服也露出棉花的刘守彬;暴风撕裂了衣服,砂石刺破了脸和手,喝苦水拉肚子,把石头含在嘴里解渴的朱夏以及所有632地质队的尖兵……他写道:“他们的胸怀里,好像燃烧着一把火,有着永远使不完的精力。”他情不自禁地为这些开拓者下了结论:“在柴达木工作的人,是完全可以被信任的人。他们从事着一桩惊心动魄的事业,并且,一定会完成这桩事业的!”

在柴达木艰苦环境里顽强拼搏的开拓者,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不止一次由衷地写出赞美的句子:“我倾心于大沙漠,因为这里的人,他们的心灵,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陶冶得纯净、美丽、热烈而富有感情。”“这时候,你怎么会不赞美油泉子,又怎么会不爱上这片沙漠呢!”“我不想隐瞒自己的喜悦,我爱着这里的一切!”

因为感动升华为爱,才点燃了激情之火。1956年除夕夜,身在西安的李老夜不能寐,一篇《冬夜情思》激流一般从笔端奔腾而出:“呵,不正是这样的冬夜,在祖国西北的大戈壁上,我们可爱的勘探者,拔着骆驼草,燃起了篝火,在烧烤着干馍馍吃吗?不正是这样的冬夜,在柴达木盆地的大沙漠里,我们可敬的钻探工人们,紧张地接换着钻杆,又开动了钻机,在探寻着地下油海吗?”“我在冬夜里走着,走了许久许久。我不再回顾什么。只是我的心啊,被怀念咬嚼得疼痛。我觉得,怀念像海……”如此的深情,令人动容。而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因深情而动容的李老。按常理,除夕夜思念的多是亲人,而李老思念柴达木的石油人,心,都在疼痛!

这是纯洁无瑕的爱,这是真正的作家胸怀里的大爱。这种大爱如一条沸腾的血脉,贯穿整本《柴达木手记》。他在后记中十分感慨地写道:“我是满怀着尊敬写这一切的:戈壁、沙漠、草原、石油、铅锌、金银、大路、狂风、湖泊、土屋和战斗在柴达木的可爱的人们。”“我酷爱大西北。”在八十年代再版的《柴达木手记》前言中他这样写道:“我无法背拗自己心底的要求,1957年又到柴达木去了……在茫茫似海的大沙漠里,出现在我眼前的全是崭新的景物:这儿已有被唤醒的油矿、铁矿和稀有矿藏,有已被开发的盐湖、石棉和高原大路。一切是这样美不胜收,令我惊叹不已。”这一切“都无不包含着一段艰苦卓绝的经历,无不凝结着开拓者的智慧,无不浸透着他们的血珠!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无法使自己安静。我就是在这种心境里写下了《柴达木手记》。”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中国文学之路跌宕变化。从现实主义为主流到失落再到回归;从现代主义的盛行到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从文学市民化、市场化到网络化、高科技化。今天,物化的倾向,使文学界又开始叩问良知与价值取向,思索现实主义生命力之所在。文学的审美价值与精神追求,很长时间处于迷惘与寻觅之中。然而,在柴达木,《柴达木手记》一直在人们心中占领重要位置;依然是各个时期关心柴达木的不少全国著名作家、记者必读的原创作品与重要素材。

一本书的诞生,如果融入深切的爱,她就有生命力。如果这种爱,是对祖国、对大自然、对为祖国为大自然而奋斗的人们,是由爱而凝练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么,她的生命力就不会衰竭。从《柴达木手记》诞生至今,为什么就像传递奥运圣火那样,一代传一代?就是因为这种爱和精神。第七次进入柴达木油田的李老已经76岁。谁也阻挡不了他,以民族精神为灵魂的柴达木石油人尤其理解他,理解这种与生命不可分割的刻骨铭心的大爱。

这就是作家对良知的坚持,读者对良知的坚持。

这就是激情之火永不熄灭的根由。

如今,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成为人们时尚的读物之一,《柴达木手记》正是这片红色火阵中的一把火炬。

我想,再次拜读《柴达木手记》,应该让烤热的心,点燃激情之火。柴达木的石油作者,柴达木的每一个石油人,都应该是火炬的传承者。在柴达木,青海油田正朝着建设千万吨油田的宏伟目标前进,不能没有良知,不能没有大爱与民族精神,不能没有燃烧的激情。

在《柴达木手记最后一页,有一段李老对柴达木油田的美好祝福:“拓荒者啊,祖国的鹰,飞翔吧!愿你们在大沙漠里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城市,愿你们在大戈壁上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油田!”(《茫崖――拓荒者的城市》·1957年秋)。我默默地对李老说,谢谢您的祝福,油田几代石油人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