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红海上的一幕
(孙福熙)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耀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移转,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透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青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丰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在这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渐红,太阳就在这红云的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属望的我在这富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铄,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润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远处,追上太阳。月光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各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到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
[赏析]
孙福熙以绘画见长,所以他的散文写作也用上了绘画的泼墨技法。《红海上的一幕》是他的一篇写景散文。这篇散文以色彩描摹和拟人手法见长。作者展现了太阳下山、明月初升短时景象,抓住不同意象的主要特征,以画家特有的对于色彩的敏感,将绘画的手法运用于景物描写中,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作者写将要落山的太阳,是“红袍”加身,光彩照人;写遮住日、月的云是“紫云”、“紫帏”;写最后的阳光是“金线万条”写皎月升起前的场面是“青云侧侍”,“桃花覆顶”。这些颇具色彩的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另外,拟人手法的运用又使文章在画面感基础上增强了立体效果,如写云遮落日是“太阳骤然躲入”;写月华初上是“启幕轻步而上”;写月光普照是“柔抚万物”。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亲切自然、令人愉悦的审美氛围。
从思想上看,此文也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由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惊艳,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描摹出的画面才充斥着雄伟壮观的气象。
------摘自《人一生要读的60篇美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