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品三国”

(2008-04-26 09:50:10)
标签:

原创作品

首功

隆中对

诸葛亮

、三国志

三分天下

杂谈

分类: 岁月如风任评说─人间百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易中天教授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为开篇语,走进“品三国” 走进那段金戈铁马、英雄辈出、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我也就成为“百家讲坛”的忠实看客。很喜欢易教授品三国的风格,风趣而不失庄重,幽默而不失大度。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身心得以愉悦,知识得以增长。近日,重读易教授之“品三国”偶有小得。在此,也谈几点看“品三国”的个人体会。

我读“品三国”
    尽管易教授不止一次提过,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能真实的去还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但纵观其“品三国” 明显带有褒曹的个人倾向。我不否认,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佼佼者,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然而,曹操性多疑,奸诈也是人人皆知的。易教授在品三国里说曹操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携天子以令诸侯” 而是<<三国志>>里记载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这说明曹操最起码开始还是忠心于汉室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很明显,易教授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音,放在“奉”字上。那么,奉天子也要看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是真心的奉天子,那就不会有下面的以令不臣。以令不臣是汉献帝以令不臣吗,当然不是,汉献帝只不过是个傀儡,曹操手中的播放器罢了。而所谓的“不臣”也非献帝眼中的“不臣”,而是曹操眼中的“不臣”凡是不听曹操的,在他眼里恐怕均为不臣。这一点从 “玉带召”事件便可看出。所以曹操明显有越俎代庖的嫌疑。既有不忠之心,又行不忠之事,这难道也算是忠于汉室吗。

    另外,易教授在品三国中说诸葛亮是少年英才,某功为高,刘备得到诸葛亮,胜利的天平也就倾斜到刘备的一边。可见诸葛之能。然易教授同时也说到,在鲁肃为孙权谋划时提出了灭刘表吞益州与曹操并分天下的东吴版的隆中对。郭嘉也为曹操谋划了夺荆州一统天下的曹魏版的隆中对。如果是这样,那么妇孺皆知的 “隆中对”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的盖世才华只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并无可奇之处。这难道也算是少年英才吗。

    其次。依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孙刘联盟的首功是诸葛亮,而易教授依据《三国志》把首功归结于鲁肃。这也无可厚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但在“坐断东南”中却又说就算没有鲁肃。诸葛亮,和周瑜的力劝,孙权也已下定决心与曹操一决雌雄的,那么照此说来孙刘联盟的首功应该是孙权呀。这样鲁肃和诸葛亮算干什么的,难道是司马光和陈寿都写错了。吾不知。

    易教授在刘备入川时不带诸葛亮说明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我觉得有待商榷,在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分天下中,荆州是战略要地,刘备取西川之前的大本营,如此重要的地方刘备会派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留守吗。应该不会,对于这件事,我比较同意周思源先生提出的,通过诸葛亮守荆州说明刘备对诸葛亮不仅信任而且是充分信任是比较合理的。

   在此声明,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以上所说均为一家之言。纯粹的个人观点,愿意看您就看两眼,不愿意看点叉关闭网页。大家两清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   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