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北京东交民巷胡同建筑 |
分类: 行走国内 |
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向东延伸,一直到崇文门内大街,有条北京最长的胡同,名叫东交民巷。比邻着热闹繁华的前门、车水马龙的崇文门,更显这条街巷的清冷寂静,冬日瑟瑟寒风中,往来行人极少,道路两旁的大树枝干蔓延,映衬着风格各异的西式建筑,哥特式教堂、法式乡村别墅、古典主义风格银行……作为曾经的使馆区,这里留存着北京少有的西洋风格建筑群,趁着最近爆美的蓝天,我带着蛋挞,拉上好友,又走了一遍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时,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因地处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故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即现在的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
明清两代,东交民巷是朝廷“五朝六部”所在地。1900后,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设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俄国、比利时等多国使馆,随后出现了各国银行、邮局、医院等机构,给北京留下了一片西式建筑群,与京城内雄伟宫殿及传统宅院形成鲜明对比。
道路两旁的建筑静静诉说着这里的沧桑过往,虽然很多昔日的使馆、邮局已不见踪影,但仍保留了不少迷人的建筑景观,由东至西,用照片记录下现在的东交民巷。
圣米厄尔教堂
东交民巷甲13号
沿着东交民巷一直往西,来到与台基厂交叉口,便能看到这座美丽的天主教堂。
教堂建于1901年,主体和两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圣堂正门上方立柱安放有圣米厄尔雕像,天使背后的玻璃花窗是在法国定做,蓝天下的教堂让我有种身在别处的错觉。
比利时使馆旧址
崇文门西大街9号
圣米厄尔教堂对面就是比利时使馆旧址,现为紫金宾馆,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比利时使馆旧址始建于1866年,现存使馆办公楼和四栋官邸,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红砖绿顶的建筑格外醒目。
我和好友约在1901Cafe,也是原比利时使馆的一部分,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洒进来,还有几排古旧书柜,人也不多,很适合安静看会儿书。
法国使馆旧址
东交民巷15号
法国使馆旧址大门用砖砌出壁柱和拱券,形像简易版凯旋门,门前还置有一对石狮子,现在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不知里面是何样。法国使馆旧址对面即是德国使馆旧址,只留一面老墙,现为首都大酒店。
法国邮政局旧址
东交民巷19号
低矮的青灰砖建筑,六扇连续的拱券作大窗,间隔的西式三角山花,却饰以中式砖雕,体现着中西建筑的融合与共生。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一家川菜馆,现在餐馆已经搬到了对面。
正金银行旧址
正义路4号
正金银行旧址位于东交民巷和正义路的交叉口,一栋红白相间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转角处为三层弧形塔楼,冠以红色圆顶,既沉稳又华丽。现在这里是中国法院博物馆。
荷兰使馆旧址
前东门大街11号
远远望见几幢红砖绿顶的建筑,是荷兰使馆旧址,与比利时使馆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美。最老的北门还保留着,红色清水砖砌筑、黑色金属花饰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麦加利银行旧址
东交民巷西端路北甲39号
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是最早在华开业的外国银行之一。北京麦加利银行建于1919年,红砖清水墙、古旧的铁门厚重沉稳。
走至巷末,走下台阶,身边多了脚步匆匆的游客,前往天安门广场或是前门,与几分钟之前的安静之地好似两个世界。虽然大部分旧址都不对外开放参观,但这里仍有着别样的景致,值得慢慢一逛。
逛完东交民巷,我和好友又折返回了崇文门,直奔新侨三宝乐面包店,一家老式面包房。
不管何时来,都可以看到上了岁数的奶奶爷爷端着托盘,上面装满了各式面包,尤其是传统口味的奶油卷,带着回忆的味道。
本篇文章中的照片均是手机拍摄。花旗银行旧址、日本兵营旧址,位于台基厂大街的意大利使馆旧址、奥匈使馆旧址、国际俱乐部旧址、法国兵营旧址都未拍摄,等到春夏树叶蔽日时再去一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