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孤灯“收放心”
观 初
2025年10月11日
山居的夜,是被墨色浸透的。唯有这书桌一隅,被一盏孤灯暖着,像茫茫海上的一座灯塔。窗外的雨声时疏时密,仿佛是天地间一场永无休止的私语。在这样的夜里,最适合与远古的灵魂对话。于是,我翻开了《孟子》,一句两千多年前的话,便带着温润而坚定的力量,破纸而出: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心”,那颗放逸在外、漂泊无依的“心”呵!孟子说得何等平易,又何等深刻。我们毕生所求的学问、事业、人生,到头来,竟只是为了将这颗流离失所的心,寻回,安放。这仿佛是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精神的牧羊人,在苍茫的旷野上,最重要的使命,不是追逐水草更丰美之地,而是将那些走失的、洁白的羊群,一只不少地,赶回属于我们自己的、那方小小的、却坚实的栏圈里。
然而,放眼望去,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又放逸到了何处?它或许正悬在都市夜晚那一片片浮艳而冰冷的霓虹灯海里,在那流光溢彩的虚幻中,寻求着一瞬的刺激与认同;它或许正迷失于屏幕上那些不断刷新的、碎片化的喧嚣之中,在信息的洪流里载沉载浮,却找不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泥土。我们的心神,像一群无人看管的孩子,在名为“现实”的游乐场里漫无目的地疯跑,直到精疲力竭,却忘了回家的路。
家,在何处?
孟子的“收放心”,为我们指明了那条归家的路——收敛到自我可以管辖的精神世界中。那是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构建、去守护的内在庭院。
那么,该如何踏上这条归途呢?
我以为,第一步,便是要听见那暮色中悠远的钟声。那钟声,不来自名山古刹,而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秩序与安宁的渴望。它提醒我们,是时候了。是时候将投向外界的光怪陆离的目光,缓缓收回;是时候将自己从无尽的应酬与言不及义的交谈中抽离。这“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抉择,一种精神上的战略收缩,如同冬日的大树,将所有的生机敛入根部,只为来年更从容的萌发。
当心神初定,我们便可开始点亮这内在庭院里的“灯”。那盏灯,便是与先贤的对话。于静夜中,读《孟子》,你能感受到他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丈夫气概,那是一种在纷扰世界中绝不动摇的礁石般的黑色剪影;念及文天祥,他的《正气歌》便如同一道凛冽的、雪白的电光,瞬间劈开我们精神中的混沌与懦弱,照亮那足以支撑血肉之躯穿越生死黑暗的宇宙能量。这些伟大的灵魂,便是我们庭院中最恒久、最明亮的灯火。
由此,我忽然彻悟了王阳明在龙场那个雨夜的石破天惊。当他将一切外在的权威与教条都悬隔起来,只向着自己内心的最深处苦苦追问时,他所做的,正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而当他在至暗时刻豁然开朗,悟得“心外无物”时,他便是将那颗放逸已久、依赖已久的心,彻底地寻回、安放,并让它成为了真正的主宰。此心一定,便如风雨如晦中骤然升起的一轮明月,清辉所及,万物都有了着落。
当我们一步步这样走,我们的“内在庭院”便会从最初的荒芜,变得嘉木扶疏,繁花似锦。那时,我们便达到了“为自己而活”的澄明之境。
那是一种怎样的光景?你依然行走于世间,却如同一个身怀璧玉而漫步于市集的旅人,外在的喧嚣与叫卖,都无法扰动你内心的温润与富足。他人的毁誉,成了耳边倏忽来去的山风,虽能听见,却带不定你的脚步;世事的浮沉,成了眼前舒卷无常的闲云,虽能看见,却遮不住你心中的朗日。
夜雨未歇,孤灯愈明。我合上书卷,那片由孟子点燃、由历代先贤接力传递的光明,似乎已从书页间弥漫开来,与窗外的无边黑暗,达成了一种深邃的和谐。
原来,人生的学问,真的别无它事。不过是在这茫茫人海中,守护好自己那一点灵明的灯火,将放逸于八荒的心神,一一唤回。
然后,在这方寸之地,养我浩然之气,静听庭前花开花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