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初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代代相传,激励了许多人。然而,不少孩子会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愚公不选择搬家,反而要坚持代代移山?”这个问题常常让家长们感到难以回答。
诚然,《愚公移山》蕴含着代代相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事实上,中国古代寓言寓意深远,往往不止一种解读方式。
也就是说,这则寓言还传递出另一种深刻道理——那就是“故土难离,去乡不远”的家园情怀。如果轻易舍弃家乡,谁又能再赠予我们一个同样充满情感与记忆的安居之所?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舒适家园,无不是一代代先人奋斗的成果,其中凝聚着他们传承下来的生存勇气与智慧。
假如愚公的子孙一遇到困难就选择回避或无视,那么他们可能永远被大山阻隔,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例如,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长期没有自己的国土,后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了国家。我曾到访该国,第一印象便是那片土地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几乎难以生存。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搬家?”他们又能搬到哪里去?哪里还能找到承载他们文化与信仰的精神家园?
从文化意义上说,“家园”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文明的根基。“家”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是一个文明血脉延续、记忆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象征。搬家,在物理层面或许可行,但在文化层面可能意味着根基的断裂。愚公所坚守的,正是那片祖辈生息、定义了“我们是谁”的土地。这种坚守,与犹太民族在千年流散中始终坚持对故土的信仰,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我们说“所有我们认为的舒适之乡,无不包含着代代祖先的奋斗成果”,是因为当愚公选择搬离,他放弃的不仅是一个“不舒适”的居所,更是通过自身奋斗将其变得舒适、并赋予其意义的可能性。家园的“舒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代代人用勇气和智慧“移山”创造的结果。选择逃避,就等于放弃了这种创造和定义自身命运的权利。
移山固然艰难,可一旦成功,就为子孙后代开辟了永久的通途。而搬家,可能只是将问题(如封闭、孤立)暂时搁置,甚至可能在新地方遭遇新的“大山”。通过奋斗,改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子孙后代的精神气质——他们将成长为敢于面对挑战、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强者。
对于那些与特定土地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联结的民族而言,“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们的身份、记忆和信仰都与那片土地紧密相连。对他们来说,“搬家”不是选项,因为那可能意味着精神上的消亡。他们的选择,如同愚公一样,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数代人的努力,去创造和捍卫属于自己的家园。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两个深刻内涵:
一是真正的家园,不是被动寻找到的舒适区,而是主动奋斗创造的成果。面对根本性的困境,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唯有直面并改变它,才能为未来铺平道路。
二是一种文明或一个民族的生存勇气,正体现在这种“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接力与传承之中。
今天同样如此。一些人遇到困难便选择移民他国,却未意识到他们的后代可能将难以延续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当然,有人或许认为不做中国人也无妨,但背后的现实是,他们的子孙将永远与“中国人”这一文化身份断了联系。而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国外就没有“太行”“王屋”那样的困境吗?如果有,又该如何面对?
因此,《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自然的赋予,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我们可以被消灭,但绝不会自愿放弃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尊严。
想想那些历史上与土地命运紧密相连的民族,便能理解这个答案。失去故土,往往意味着失去尊严与文化自主。某些民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某种程度上正是先人放弃故土、选择搬离所带来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