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谢绝剽窃和转抄)
作者:暮初
“无友不如己”的意思是,不分品行与我相当,或不如我者。
“无友不如己
”一句,语出《论语》。《论语·学而》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也说,“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两句类同。以《论语·学而》中的一句为例,大意是,
“君子不自重就无法立威,学习也无法巩固。因此作为君子,就是要坚守“忠信”原则,不分品行与我相当,或不如我者,只要谁犯了过错就要毫不畏惧地要求他改正过来。
典型的错误翻译是,“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造成误读的原因,在于不懂古语中“无A、B”这样的叙述语法。也就是“无论A或B,只要.....就.....”。由于古语这种用法中,不用顿号分隔两个同类的词,误读由此产生。
事实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怎会轻易放弃教育不如自己的人呢?怎会教唆别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假设,孔子不想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他所招的学生又都不如他,岂不自相矛盾?
“无A、B”这样的叙述语法,类似的还有“无贤不肖”等。也就是“不论贤良或不肖者.....”
例如,战国时代的法家代表著作《慎子》中有“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慎子·逸文》,见《艺文类聚》三十八、《太平御览》五百二十三)。
其中,“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的大致意思是,“(邦)国的礼仪分贵族和非贵族礼仪,但不按品德贤良与否来设置礼仪”。这反映了在远古时代的礼仪是一种社会等级和社会身份的象征。也就是,贵族有贵族的礼仪,非贵族阶层不能擅用贵族的礼仪。
或许有人会提出反论。因为许多专家并非如此理解。例如:
1、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此提出:"千万不要依古人的解释,认为交朋友一定选比自己好的,那就错了。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2、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3、李泽厚《论语今读》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
4、钱逊先生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5、李零先生说,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钱穆先生似乎也这样认为)。
6、萧民元在《论语辨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要先把"主忠信"连上去,应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在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意思。因为忠信这种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则是忠于国而信于民;皆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7、陈志岁《载敬堂集·读书体义·〈论语〉参解》:"〈论语·学而〉记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谓没有朋友不有长处,定有逾己者。人各有其长,堪资取补,诲人谦虚砥益尔。〈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旨别白也。"
由此,要对这些专家的意见提出反论,指摘他们全都一叶障目,不仅仅是勇气的事了。
然而,一些句子是否通顺,要看合乎上下文的逻辑。在“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句中,关键在于“主忠信”三字,而“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都是对于“主忠信”的进一步阐述。
何谓忠信?宋代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因此,脱离了“主忠信”三字,光看“无友不如己者”,无疑是在玩文字游戏。
何谓“忠?“事上竭诚也”。《諡法》载,“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何谓“信”?《说文解字》“诚也”。
或许还有人不同意。因为《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记载,“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据此想说明“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交友必须结交贤者,才能与己有益”。但是,这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整体逻辑风马牛不相及。一旦抛弃了“主忠信”这一主旨,无法通过“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过渡句,最终落实到“过则勿惮改”。
事实上,将“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过渡句去掉,大致意思也通。只是会造成指向不明,因此不可省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