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宋代禅宗“无门禅师“曾作过一首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该诗偈题名为《颂古五十五首·其一》,据说是他听闻赵州从稔请教师父南泉普愿禅师的一桩公案之后所写下的感慨。
诗偈的上半段,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看似铺陈常见的季节风情,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从写诗的意境看来,倘若只是铺陈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算不得高明。但是,铺陈事实作为开头,恰恰是千百年来,许多宗教大德、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等群体所惯常使用的开篇模式。越是寻常的开头,往往是不寻常的转折和结果的伏笔。犹如高难度的数学论证,总是从最简单的公理开始论证是一样的道理。因为简单的事实往往容易让人接受,不容易生出质疑之心,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进入预设的情景之中,最终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便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可以想象,从无门禅师的心境来看,“道”就藏在日常的生活情景之中。只是普通人并不能感知“道”的存在。就象人们活在空气之中,却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换句话说,“道”被掩盖于生活的表象之下。不是不存在,而是轻易不能被感知。
正因为人们不能轻易地感知“道”,所以只能年复一年地感知发生于春夏秋冬各个季节中的生活烦恼,并且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悟道的人常常会感叹,世间的人们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总是舍弃有价值的东西,而陷入无价值的纷争之中,因此感觉不到生命的美好,而是会感到“人生惟苦”。
所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中却包含了两种语境,一种是平常人所看到的直接语境(所见即所得),就是发生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中的种种苦难。另一种就是间接语境(无见无所得),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苦难的原因。
当然,无门禅师无意于描述人生常见的现象,而是为了点破人生苦难的原因作铺垫。这些原因大于缘自于“闲事挂在心头”。“闲事挂在心头”便是推动人间纠争的终极原因,导致后续事件如水中的涟漪一样不断的重叠和扩展开来。
这与《心经》“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意境相契合。
所以,在无门禅师看来,要减少人生的苦难,在于及时斩断因缘,不让它成为后续事件的种子。昨日之事,犹如昨日之梦。能做到“心无挂碍”,便是门径。
当然,普通人是无法真正做到绝对的“心无挂碍”。因此,这首诗偈只是告诫人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有价值的人生,摆脱受情绪主导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以满足情绪为条件,还是以满足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条件,实在是人生必要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
对于“心无挂碍”,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