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

(2020-09-08 14:51:14)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严禁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明代思想家王艮作为另一位思想家王阳明的学生,他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
         这句话通常被理解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这些解释很容易被误读,以为百姓就能分辩出“道”的所在。事实上,百姓并不知“道”在何处。也就是说,这些解释并没有搞清楚“悟道”的主体究竟是谁,“悟道”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之所以容易误读,另一个关键还在于对“即”的误读。在明代及之前的语境中,“即”并没有“就是”的意思。而只有接近、靠近、贴近的意思(如现代语言表述中的古汉语残存有“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因此,把“即”理解为“就是”或“是”就容易产生误读。
         任何思想不可能突然产生,背后都有一定的传承影响。与“百姓日用即道”的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就是“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内在逻辑是,既然道不远人,那么道也不会远离百姓的日常生活。
          因此,“百姓日用即道”的本来意思是,“圣人之道并不会远离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总会发觉日常生活中的真理光辉(但不是真理的本体和源头)。
          比如看见灯光,知道我们离灯不远。但不一定就真正看见作为光源的灯。“灯光”与“灯”仍有区别。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句子。问:“吃什么”。答:随便。在圣人们的理解中,其中就包含了“道”。而百姓则根本不知其中的奥妙。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就是从“百姓日用”的角度,通俗易懂地解释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在朱熹没有指出来以前,百姓是根本不可能分清楚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当然,朱熹的解释也只是举一个例子以便普通人可以理解,但是“天理”和“人欲”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一些。
        至少说明一点,任何道理是要经过“专家”的抽象和整理后才能表述出来。因此,问“吃什么”,而答“随便”时,就表示没有特别的欲望,明确地表示只要填饱肚子,甚至是为了完成“到点吃饭”的任务(维持生存)。也就是没有过多的“人欲”(特别的欲望),能果腹即可。只讲达到结果,不讲过程。即便是之前吃过的食物种类也可以。这一点西方人可能较难理解。
        当问“想吃什么”,答“我考虑一下”。此时,回答者就是有了欲望。而且不仅要吃饱,而要花样的翻新,最好不要出现之前吃过的食物。
        按朱熹所设定的模式,回答“随便”,在动念的一瞬间就接近了“天理”;而回答“我考虑一下”,在动念的一瞬间就接近了“人欲”。
        因此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并不是说所有的百姓日用都契合“道”的范畴。更多地指出一个方向,要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自觉体认“道”或“天理”。
       对王艮而言,整个“百姓日用”就是他研究和关注的对象物。比如,正因为人的基本“饮食”是天理,作为统治者要保障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不仅是统治者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更是天理;正因为饮食是“天理”,但山珍海味是“人欲”,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杜绝奢靡的生活方式。而统治者更理应率先示范。
       王阳明曾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因此,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就是在诠释王阳明的思想。
       与王阳明(守仁)同时期的湛甘泉(若水)曾指出“随处体认天理”命题。这个“随处”就包括了“百姓日用”,处处留意皆学问,处外留意皆警示。但是,最终还取决于每个人的天赋。当没有1%的天赋,即使付出99%的汗水也无济于事。
        对于古代的当政者来说,这个“天赋”就包括了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当统治者率先做到道德垂范,就能让人心悦服,而整个社会风气也将为之一变。
        王艮所说的“百姓日用即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思。要思考这句话背后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状语是什么,才能真正构筑起这句话的完整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