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禁止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通常情况下,对于投资家而言,只要收益大于风险就应该采取行动。那么如何来判断收益大于风险的程度,其决策过程的背后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存在着“稟議”(层层征求意见)这样的文化习惯,因此日本式的决策过程较为冗长。对于日本式的决策过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花50%的时间来决策,花30%的时间来执行,花20%的时间来总结。决策相对缓慢,但行动迅速。
也就是在决策阶段,给对手的唯一感觉就是拖延;而在执行阶段,给对手的感觉就是应接不暇。其中的节奏则是让对手无从适从、手忙脚乱。
例如,中国人近代以来以接受西方的理念为主,从而养成西方式的逻辑思维习惯,很少学习日本的思维体系,也不习惯日本式的思维习惯。当长期学习西方式逻辑思维的中国人在面对日本人的决策方式时,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思维错位,进而造成行动的节奏错位。
其实,日本式的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国的古代思维方式,就是要先确认行动的对象。比如决策是要首先界定决策是为了什么(什么目的),而不是决策应该怎样(正确的逻辑程序)。换句话说,日本式决策与西方式决策的区别在于,日本人强调最初要对问题进行界定(究竟在针对什么问题?是否有必要展开决策过程?不提前谈论答案),即先强调决策的必要性,再强调决策的程序性;而西方对问题的界定不感兴趣,而是只想寻求答案(没有什么不可以决策的,关键在于理想的答案是什么?)即强调决策的程序性。
日本式的决策最初以问题的界定为前提条件,因此决策必然会随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事先准备替代方案,相对灵活一些。而西方人的决策是寻找答案为宗旨,不会准备过多的替代方案,相对死板一些。
正因为日本人的决策最先关注的是问题的界定,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而进入“群策群力”的议事怪圈之中。假如不这样做,上上下下心中会没有底,生怕造成决策上的疏漏。好处是,不同的意见就是产生不同替代方案的源泉。而西方的决策主要是高层决策,决策的速度很快,但无法听到不同的意见,容易造成决策的疏漏。
当然,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哪种模式更优,而是哪些模式更适合实际情况。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日本人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策,在于让决策者以及之后参与执行的人都能理解决策的意图和关节,一旦达成决策,也就同时达成共识,因此后续行动可以做得相当迅速。也就是将执行阶段的人员磨合提早放在决策阶段来完成了。
这种决策方式,对于方向性和目的性相对明确的问题是确实有效。与之相反,西方式的决策很快,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耗费较长的人员磨合期。
因此,对于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明确,而成功率无法预测的事情,按照日本人的模式,只会耽误事情。因为,有时候连问题也无法真正清晰地界定。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有90%的把握才开始行动,还是有60%的把握就开始行动,将引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过于预测风险,就是迷信风险可以完全被控。事实上,当收益大于风险时,就应该采取行动,而不要因等待而错失良机。有收益好过没有收益。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传统行业是需要90%以上的把握才能采取行动,这是因为流程相对可控,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但对于新兴行业,本身掺杂了冒险的因素,不确定性的因素较多,因此不能过于强调有90%以上的把握才采取行动。对于新兴行业,应该将这个行业中的可控以及不可控的因素全部列出来,进行分别处理。尽可能将不可控的因素,缩小到最小范围。并在行动过程中,紧紧地看住它。而将可控的因素,尽可能按照程序来严格控制。
りんぎ[稟議]
官庁•会社などで、会議を開くほど重要でない事項について、主管者が決定案を作って関係者間に回付し承認を求めること。
会社などで、所定の重要事項について、決裁権を持っている重役などに主管者が文書で決裁承認を求めること。
りんぎ
[稟議] (三省堂)
会議を開かずに,関係者に案を回して承認を求めること.
*「ひんぎ」の慣用読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