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善假于物”思想的原理及应用
(2018-12-05 22:00:43)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版权,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荀子的“善假于物”富有深刻的哲理,只不过它的思想原理及应用远远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
“善假于物”思想出自《荀子•劝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大意是,我曾经整日独自思考,却比不上向高人的片刻请教;我曾经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却远不如爬到高处看得更远。爬到高处招手,我的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们却能看见我;顺着风向呼喊,我的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远处的人们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需要增大脚力,但可以到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需要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禀赋与常人并没有大的区别,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本身的优势罢了。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善假于物”的对象设定是,一个是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另一个是思想和行为的对象物,即客体。也就是思想和行为主体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两者组成一对阴阳组合,通俗而言就是“我”以及“我之外的一切”
从荀子所设定的意境来看,“君子”作为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具备综合分析和利用外物的能力。而“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自然元素,作为客体而存在。
而“善假于物”的本质就是善于借势,也就是借助于事物本身的优势之处。而高明的“君子”不仅善于发现事物本身的优势,更善于将这些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或组合起来。
现代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谓“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鸡出蛋”、“借壳上市”等招数,其精髓就是“善假于物”的体现和发挥。
这里说明两个问题,这就是人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与自然事物存在的无限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大自然相比,与社会相比,个体就显然相当渺小。人要增加生存能力必须向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借势”。
荀子的“善假于物”说得较为笼统,而如何才能做到“善假于物”,荀子并没有明说。事实上,从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君子”的行为轨迹来看,还是有迹可寻。
1、首先要发挥自身的长处。与自己相比,每个人都有相对擅长的地方,这就是人的长处。或许你的长处还不及别人的短处,这并不重要。从自己的长处向外延伸这就是最初的起跑点。比如,刘邦就是这样做的。
据《资治通鉴》(第十一卷)“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大意是,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并向众人问道,“各位诸侯和众将领不要对我隐瞒,要说实话:我为何能拥有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去了天下?”。座中的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差遣人攻城略地,并将攻下的城池赠予攻城者,让天下共享战利;而项羽则相反,迫害有功之士,猜疑贤能之士,因此而失去了天下”。刘邦回答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过张良。而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保证粮道通畅,我比不过萧何。而统率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过韩信。这三个人,都称得上“人杰”,但我能发挥他们的专长,所以我能取得天下。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重用,这就是项羽之所以败给我的原因”。众人听罢刘邦的一番高论,都心悦诚服。
这就是说,论个人能力,刘邦并不具有谋划、筹粮、攻战的任何一项特长;而项羽几乎都具备。照一般而论,能力强的一定打败能力弱的,但结果恰恰相反。
为此《扬子•法言》给出了答案。“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大意是,扬雄的《法言》中说,“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死之时说道‘上天亡我!’这种说法对吗?”我回答说:“汉王刘邦擅长于集聚众人的计谋,并让这些计谋用于调动众人力量。而楚王项羽则不太喜欢众人出谋划策的方式,而只相信自已的个人能力。而善于发挥众人的智谋和力量,就能取得胜利;仅凭个人的智谋和力量,就注定失败,这与上天又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说,刘邦虽然不具有谋划、筹粮、攻战的任何一项能力,但他有一项特殊的能力这就是“兼听则明”“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和“不吝啬”。而刘邦将这个看似不是长处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却把谋划、筹粮、攻战这些看起来特别重要的事情放手交给别人去做。
从根本上来看,这就是刘邦很好地掌握了“君子善假于物”的真谛。看似“无为”却远胜于项羽的“有为”。而从实际的事例来看,刘邦发挥了众力之力,而项羽只发挥了个人之力。而以众人之力去打击个人之力,任何一个强大的个人也是抵挡不了的。从战略上讲,就是“以众敌寡”。
所以说,从整体解决方案来看,刘邦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方案上的优势,而项羽则从一开始就从整体方案的较量中落于下风。这一点可从《孙子兵法•军形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得到证实。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这段原文是,“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日本的近代崛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这就是魏源的《海国图志》被引入日本。其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这个细节小得很不起眼,但事实上成为了点燃维新的导火索。“师夷长技以制夷”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当一个国家面临外国的大炮、战舰的威胁,被迫开国通商的严峻形势下,这句话就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了。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事实上就是“善假于物”的翻版。
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海国图志》不以为然,仅仅当作消遣之物,但也因此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祸根。事实上,上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生们都热衷于明德修身,而不注重于将理论用于实践,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之一。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的卷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惜我们的古人听不到这些话。
3、其三要发挥平台、武器、地形、工具、气候、舆论等自然和非自然的一切客观事物的长处。目的在于弥补我方的人员能力不足和军力不足等问题,并削弱敌方的实力和天然屏障。但这一切要由别人去发挥,而不是由“我”去发挥。因此,作为“君子”就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平衡点,让事情始终处于自已的把控之中。宋明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是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没有联系的分割物。为此,不能以割裂的方式来看待世间之物。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借助于外物之时,也要防范外物自身存在的风险。有时候借助外物也存在“双刃剑”现象。所以应该事先开展全方位的具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