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作者:暮初
孔子快乐吗?这个问题似是而非。
作为辩论赛的题目似乎还说得过去。因为辩论赛不重结果,而是关注辩论双方在辩论中相关论点、论据收集的准确性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问题在于,辩论结果受制于辩论题目的局限性,因此从本质上讲,任何辩论赛都只是一场文字游戏而已。即便涉及孔子那样的高大上的题材也不例外。
孔子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按年龄分,有十五岁之前的孔子,十五岁以后到三十岁之间的孔子,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孔子,四十岁到五十岁的孔子,五十岁到六十岁的孔子,以及六十岁到七十岁的孔子。
问题是,不同年龄阶段都是同一个孔子吗?换句话说,都具有相同的道德境界和认知水平吗?
因此,问“孔子快乐吗?”是问所有年龄阶段的孔子呢,还是只是确立了教师身份的三十岁以后阶段的“孔子”呢? 至少孔子少年的经历是较惨的,不太可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也就是说,什么是“孔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即被判断的主体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讨论孔子是不是快乐有点莫明其妙了。
其次,假如,我们讨论的是作为圣人的孔子,照理已入中庸之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论语•里仁》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作为圣人的孔子应该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快乐是自我的内心感受,连外形上也没有表现出来,怎么能判断他是否快乐呢?
其三,快乐与否是我们的猜度,我们怎么能想象孔子该有怎样的快乐呢?也就是说,已经悟道的圣人的“快乐”,与我们常人所说的“快乐”是同一回事吗?当周游列国被围困,沦为“丧家之狗”之时,孔子还会快乐吗?孔子自己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这难道是带着喜悦的心情所说的话吗?面对礼崩乐坏的世道,而且对于恢复周礼的理想直到死都无望实现,孔子能高兴得起来吗?也就是说,光问“孔子快乐吗”,或者问“孔子不快乐吗”,难道不容许孔子有既不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时候吗?
因此,在完全没有具体时间、场境、语境、事情、人物关系的情况下,光问“孔子快乐吗”,这个问题就有点不讲理了。无论是回答快乐,或者是不快乐,都是以偏概全,都是错的。明知道结论错误还要硬着头皮去讨论和争辩,纯粹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历史上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是后人将他抬到“圣人”的位置。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孔子是儒的中兴领袖,而不是儒教的创始者”(《中国哲学史大纲》)。而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说过,“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1926年《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演讲稿)。因此,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孔子也是一笔糊涂帐,怎么能讨论孔子是否快乐呢?或许,真实的孔子有快乐,也有忧愁。
当孔子处于“道”的境界,无疑是快乐的,只不过这种快乐只有孔子自己知道。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然而,
孔子眼中的快乐也是分等级的,“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也就是说,孔子教导学生,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损的快乐也有三种。比如,奉行礼乐中的快乐,发现别人优点时的快乐,良友众多时的快乐。而骄奢之乐、放纵之乐、饕餮之乐都是有损的。 但在常人看来,孔子眼中有益的快乐,不知道有什么可乐的。这就是说,境界不同,体会也就会不同。
而当孔子面对世间之事时,如《礼记•檀弓下》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此时的孔子无疑是忧国忧民,何来的快乐?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说,“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由此判断孔子的忧多于乐。或者说,孔子即便心中有快乐,也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快乐。
《论语·子罕》也说,“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就是作为君子的“三达德”标准。因此,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都不是衡量君子的标准。既然不是衡量标准,问“孔子快乐吗”,说它何益?这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味了。
总之,当还没有搞清楚何人、何事、何地、何境的情况下,以及没有明确什么是“孔子”,什么是“快乐”的情况下,问孔子是否快乐这样的问题,在逻辑上就有问题,总有些哗众取宠,欺世之嫌。
类似于“孔子快乐吗?”这样的问题开展辩论,其导向只有一个,这就是诡辩。而不是正常、理性的辩论,容易中考据学的毒,所以只能误人子弟。不学也罢。
而这类问题直接暴露出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答题,并追求标准答案,却从不追究这类题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缺乏对于前提的批判精神。即无视具体的约束条件,先入为主地将论点放在无可质疑的地位,客观上鼓励学生热衷于玩弄小聪明,满足于表面的文字技巧。事实上,当论点本身存在问题之时,无论论据是否充实,论证过程无比精确都有可能存在问题。
而面对人生之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境,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追寻主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生活和工作技巧。人生的失败不在于是否找到答案,而在于是否找到问题。
换句话说,不是加上疑问词就组成了一个真实的问题。人生苦短,有些题目值得去回答,而有些问题是不值回答的。君不见,清谈也会误国。
(2018年11月12日暮初写于余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