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行合一”的应用途径

(2018-11-02 18:07:2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作者:暮初

  “知行合一”的本质是一种“致中和”的精神境界,圆融而未发,发而可中节。不仅仅是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原则和方法。
  “知行合一”是以“积善”为目的。也就是说,“积善”才是做学问、修身、齐家的真正目的。而治国、平天下是推已及人,让“积善”从一个小的范围推及到全社会和全天下,从而实现德治的格局。从古到今,无论是崇道还是尚德都是原则、途径、行为规范而非目的。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背后的真正目的在于“积善”。
  《四书》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都是统摄于同一个价值观体系之下。从“五经”之首的《易经》来看,《易传·文言传·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荀子·劝学篇》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因此“积善”的理念才真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清晰的边界,并有了功利性的目的作为良性引导,而不仅仅局限于道德精神的层面。
  中国文化从不提倡为了崇道而崇道,为了尚德而尚德,否则就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文化灵魂。王阳明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传习录》)。《论语》中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批评当时的人们“薄于德而厚于色”。也就是人们尤其是当政者虽然表面上推崇尚德崇道的仪式感,但并无尚德崇道之心,更无尚德崇道之志,而是热衷于权力集聚和玩物丧志,丧失了最基本的职责担当,这就是典型的知行分离,言行不一。
       在古代圣人的眼中,健全的人格应当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有着与“和善”的目的相符合的行为举止。
  这就是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有其现实的目的,只不过达到的路径有所不同。任何知识或认知并不局限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更多地讲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也就是“如何做”。而“如何做”才是真正涉及解决问题的层面。
  例如,《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学”是在了解和体会前人的见解,而“习之”则是通过体验、体认,了解到完整的“学”应该如何做,进而获得实感,这就有了“知行合一”的现实基础。
  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语(《论语·为政第二》)则更加明确地揭示“先做再表述” 的前后逻辑顺序。也就是说,由于许多人总是秉承先学习--表述--实行的流程,而墨守千百年来的成规,以至于习惯成自然,使得学习和实行的实效都打折扣。而按“知行合一”的要求却是“学习(体会旧知)--实践--表述(发表新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两者虽然只差一点,但对于知识积累的实际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暮初认为,这或许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心学的本质区别,故而心学并不属于哲学体系的理由。或者说,西方哲学重视解释,而中国古代思想重视体认。例如,《王阳明全集》( 年谱一)说先生立教,皆经实践,故所言恳笃若此“。心学敢如此说,但西方哲学敢说“皆经实践”的话吗,肯定不行。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中可以知道古人对于“认知流程”是何等的重视。而在佛家的观念中,这就是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说,“学”是一个基础,重点在于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但这往往是前人所理解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不是经过自己体认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在感知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西方哲学崇尚对前提的批判有一定的道理。
  别人记忆和认知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反映到自己的心中,只是肤浅的表面投射,并不能连接起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文化意境。需要经过自己的判断、甄别等过程才能让自己相信和接受,化为自己的认知。
  正如以上所说,“知行合一”是一种认知境界,是一种原则和方法而不是目的。因此有它的局限性,为此,王阳明在后期只强调“致良知”,而较少阐述“知行合一”宗旨。《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就是一个例证,说明“知行合一”有其理论上的缺陷,或者说推行“知行合一”是有其约束性条件。为此,王阳明引用程颢的话,作了反思。他说“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王阳明年谱》)。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在王阳明逝世后,由于遭到桂萼的诬陷,造成了“是时朝中有异议,爵荫赠谥诸典不行,且下诏禁伪学”的后果,也就是该给的爵位和谥号都中止了,还把王阳明的学说定性为“伪学”,被全面禁止。王阳明的门人,时任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的黄绾上疏辩冤,在其上疏中说到“其学之大要有三:一曰‘致良知’实本先民之言,盖致知出于孔氏,而良知出于孟轲性善之论。二曰‘亲民’,亦本先民之言,盖《大学》旧本所谓亲民者,即百姓不亲之亲,凡亲贤乐利,与民同其好恶,而为洁矩之道者是已。此所据以从旧本之意,非创为之说也。三曰‘知行合一’,亦本先民之言,盖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只一事也。守仁发此,欲人言行相顾,勿事空言以为学也。是守仁之学,弗诡于圣,弗畔于道,乃孔门之正传也,可以终废其学乎?”
  其中归纳了王阳明学说的重点,一是“致良知”,其中“致知”源于孔子,而“良知”源于孟子的性善论。二是“亲民”,其中“亲民”是据《大学》旧本,并非自创的学说。三是“知行合一”,这也是前人所说过的,”知“的所到之处,也是”行“的所到之处;认知完成之时也是实践的完成之时,只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由此说明,知与行是一体中的二面。并强调王阳明先生揭示”知行合一“之说,目的在于让人言行一致,不要光是停留于空谈以为就是在做学问。因此,王阳明之学,与圣人之道并没有相抵触的地方,也与儒家的道统不相违背,是孔门的正传,有什么理由废止王阳明学说呢?黄绾还说,”然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此守仁之所以不容于世也“。但是,黄绾的辩冤根本没有人理会,连上疏根本没有被送到皇帝的面前。   
  的确,王阳明的几个重要学说都不是停留于字面上的意思,有其具体的语境和深刻含义。脱离了语境而望文生义,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当今的人们无条件地推崇“知行合一”,实在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似乎从来不读书,只顾盲听盲信,以赶潮流为荣。古人曾说过“过犹不及”,当以为训。
  当然,人们学习阳明心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在社会的真实层面,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种种困惑,从而扰乱自己的内心,动摇自己的目标,削弱自己的信心。这都是源于自身的知、仁、勇(即“三达德”)方面的欠缺,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知行合一”,知不全,行不深,故而认知程度较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只有“致良知”,为自己设立一个更高水准的标杆才能实际奏效。或者说,只有“致良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王阳明全集》P1092页)钱德洪在《五经臆说十三条》中,师曰:只‘致良知’,虽千经万典,异端曲学,如执权衡,天下轻重莫逃焉,更不必支分句析,以知解接人也”。
 “致良知”就是寻找天理,体察“道心”,就是“随处体认天理”(湛若水语)。所谓“天理”就是能让所有人信服,并以过去、现在、未来大的时空跨度为平台给出最优化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天理”就是道。
  王阳明曾表达过这样的一层意思,这就是“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人生从没有十全十美,也做不到十全十美,那么就只能面对现实。在当下,在此时此刻的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力所能及地得出“最优化”选择方案。这就是正视现实,因天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恰到好处,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这也是中庸思想的本质所在,也是实事求是的本质内涵。
  暮初曾感叹,能事事做到恰到好处,就不会产生后悔的情绪,这也是人之所以有生活信心,能随遇而安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能实现快乐的途径。而是否快乐、安心、释然就是衡量生活质量或幸福的一个晴雨表。
  毕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事事做到恰到好处,对于目标的设定要与自己的心智、能力、环境完美匹配。也就是说,人不能盲目自信,否则会得到苦果。应当建立一种以“适当的获得感”作为预期的边界值。这个预期的边界值很重要,过高则虚,过低不能尽其心力。借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就是“心理阈值”,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认知。而能同时实行这种认知,这就是”知行全一“。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的运用,必须以确立恰当的目标和目的为前提,而不是为了“合一”而“合一”。“知行”是否能“合一”只能由自己感知,他人并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
  毕竟,常人的“知行合一”与圣人的“知行合一”在起点和程度方面有着天壤之别。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因此,“知行合一”也是一个随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提升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
                               (2018年11月2日暮初写于余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