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版权,禁止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明代王阳明先生有一句名言,这就是“君子之学,惟求其是”(注1)。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求是”呢?
要解释这一点,就要从“悟道”说起。王阳明先生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悟道过程才有了皎洁如月的觉悟,回归到了“圣人之道”。
悟道是一个过程,无论过程是短,还是长并不是其中最主要的。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是悟道后的境界。对于境界,这也是最不容易达到和最不容易理解的。也就是说,这种境界只有到达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局外人任何的语言描述都是苍白的。
仅从表象上来看,悟道就是比其它人有更明锐的眼光,有更高的觉悟,能看出别人所不能看到的缺陷,能看出别人所不能察觉的发展轨迹。但是从本质上说,悟道就是近距离接近客观规律,近距离地触摸到事实的真相。
也就是说,悟道这件事,一切基于过去与当下的事实,尤其是当下所存在的事实。由这一点出发,也可以说其实“悟道”就是求真,就是求是。
悟道与不悟道的区别就在于境界,其重点不在于过程。也就是说,要从当下的事实中看出端倪,并不是凭运气,而是凭境界,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道行”。因此,修炼的重点并不在于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是追求“道行”的深浅。
因此,任何的学习和实践都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学得再好,实践着最彻底并不意味着悟道,关键在于对不对,是否契合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由此,也说明学习和实践的目的都在于“求是”。这就是王阳明先生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的原委。
例如,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法哲学原理》),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应该追问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合理”的理由是什么?依托什么条件?需要怎样的环境要素?从而透过表象真正到达事实的真相。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追问,当存在的理由改变时,当相关条件改变时,当环境要素改变时,这个“存在”会导向什么结果。毕竟哲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追问,直到穷尽为止。当然,这种追问也是一种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止于此。
马克思曾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的卷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就是说,改变世界才是我们的目的,营造和谐和平衡才是我们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求是”是为了改变,不仅仅是认知,也不是为了体验。
这就是说,“求是”的路径仍旧回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这几个环节。从这一点也有利于理解什么才是“知行合一”。
注1:源自于答友人问【丙戌】“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王阳明全集》23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其大意是,能称之为君子之学的学问,岂是君子们各怀不同的价值观和看问题的境界,而都是针对事物的本来面目以及包含其中的“道心”。我与陆九渊先生的学问有一些地方相同,这是因为同是依据“道心”来看问题故而相同,并非出于苟同。而我与朱熹先生的学问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并非是为了求异,为了反对而反对。事实上,我的学问与朱熹先生也有相同的地方,不相冲突的部分事实上就是相同了。
这是王阳明先生针对世俗要他选边站队的一段说明,即说清楚与陆朱学问的异同,要么倾向于陆九渊,要么倾向于朱熹。事实上,王阳明先生从不选边,只是从“道”或“道心”的角度,站在中正的立场上看待陆朱的学问。因此,王阳明的观点与陆九渊有一些相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赞同陆九渊的观点,并非是为了纯粹地反对朱熹,故意选择与其意见相左的陆九渊,而是秉持着公心看待事物。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反对朱熹,只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如陆九渊讲得透彻,不够完美和完善,仅此而已。当代世人,总是受文革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喜欢以非白即黑的极端方式选边站队。殊不知,世上还有站在公正立场评断事物的这种可能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