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经百篇》(下卷:衍部》校译七

(2015-01-18 16:20:16)
标签:

佛学

分类: 兵法和商道

原著:(明)揭暄
校译:暮初

 

       九十六、威
     (原文):
       强弱任于形,勇怯生于势,此就行间之变化言也。若夫善用兵者,运乎天下之所不及觉,制乎天下之所不敢动,战乎天下之所不能守,扼乎天下之所不得冲,奔乎天下之所不可支,集乎天下之所不复聚。威之所慑,未事革兵而先已惧,既事兵革而莫能敌。一时畏其人,千秋服其神。
     (译文):
       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取决于部署是否到位,军队的勇怯程度取决于有多少资源要素可以被利用,但这仅仅是就事论事地按照通常的作战变化规律而言。对于善于用兵之人而言,能运用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观察力,控制自如地开展一般人所不敢采取的行动,选择一般人所无法防守的地方开战,能扼杀一般人所无法冲破的险阻,能奔向一般人所不能支撑的战场,能圈拢一般人所无法再次集聚的军事力量。借助军威的震慑,使敌军在军事行动之前早就内心惧怕,而即使采取军事行动也无法抵挡我军。我军有了这样的领导者,当事者敬畏其人,而千秋万代敬服其用兵如神。


         九十七、忘
       (原文):
       利害安危,置之度外,固必忘身以致君矣。而不使士心与之俱忘,亦非善就功之将也。然而得其心者,亦自有术:与士卒同衣服,而后忘夫边塞之风霜;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辛苦;与士卒同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刀剑镞戟之瘢痍。事既习而情与周,故以战斗为安,以死伤为分,以冒刃争先为本务,而不知其蹈危也。两忘者,处险如夷,茹毒如饴也。
      (译文):
       假如将领能把利益得失和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必定能舍身忘死地报效君主。但如果做不到让士卒和自己一样地舍身忘死,也还算不上是一位优秀的将领。而要赢得士兵信任和拥戴,将领们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与士卒穿同样的衣服,可让使他们忘掉边塞的风霜之苦;与士卒吃同样的饭菜,可使他们忘掉行军途中的饥渴和辛劳;与士卒一起登高履险,可让他们忘记关隘的险峻;与士卒同作息,就可使他们忘掉征战中的辛劳和艰苦;把士卒的忧愁视作自己的忧愁,把士卒的伤痛视作自己的伤痛,就会让他们忘记刀剑箭戟的创伤。让士卒熟悉战场的氛围并给予他们热情关怀,士卒就能安心作战,视死伤为本分,视奋勇杀敌为本职,而不会察觉已身陷危险之中。假如将领和士卒都能做到舍身忘死,军队处于险境将视作平地,服毒如服甘饴。


        九十八、由
      (原文):
       进止战守由于我,斯有胜道。由我,则我制敌;由敌,则为敌制。制敌者,非惟我所不欲,敌不能强之使动,即敌所不欲,我能致之不得不然也,甚至敌以挑激之术,起我愤愠,能遏而不应,斯真能由我者。
    (译文):
       军队的进发、驻扎、交战、防守的主导权皆由我方控制,我方才有取胜的可能。主导权在我方,方能制伏敌军;主导权一旦被敌军控制,就会被敌军所制伏。对于制伏敌军而言,只要我方不存在软肋,敌军单凭强力也无法牵制我军;相反,若能找出敌军的软肋之处,加以行动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倘若敌军以挑衅的方法,激怒我军,我军只要遏制冲动,不予理睬,就能稳控战场主导权。

 

        九十九、如
       (原文):
       以智服天下,而天下服于智,智故不胜;以法制天下,而天下制于法,法亦匪神。法智者,非善之善者也。圣武持世,克无城,攻无垒,战无阵,刃游于空,依稀乎酿于无争之世,则已矣。渊渊涓涓,铿铿铮铮。
     (译文):
      用智谋慑服天下,天下就会屈服于智谋,但并非智谋本身具有这个能力。用法令去控制天下,天下就会受制于法令,但法令本身也不具备这样的神通。法令和智谋并非是最佳的选择。高明至尊的军事家主导战事时,并不会刻意去攻克城池,也不会刻意去攻陷堡垒,更不会刻意地设置阵地,心中好象刀刃划过虚空那样毫无阻碍,好象进入一个没有杀戮的战场而气定神闲,而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深山的泉水涓涓而流,雄壮的军乐动人心魄,这一切都源于自然的奥妙。

 

      一百、自
      (原文):
       性无所不含,狃于一事而出,久则因任自然。故善兵者,所见无非兵,所设无非略,所治无非行间之变化。是以事变之来,不待安排计较,无非协畅于全经。天自然,故运行;地自然,故未凝;兵自然,故无有不胜。是以善用兵者,欲其自然而得之于心也。《诗》曰:“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

     (译文):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质特性,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事物其本质特性就能显现出来,久而久之就能对各种事物的本质特性进入了解并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因而善于用兵之人,所看见的无非是军队,所筹划的无非是对敌之策,所掌控的无非是战事的各种变化。一旦有变故发生,没有必要刻意地筹划计谋,就能依循兵法的原则而做到胸有成竹。天道的微妙在于遵循自然法则,所以天能自动运行、周而不息;地道的微妙在于遵循自然法则,所以大地并没有凝聚成混沌一块(即有山、水、湖、泽、野之分);而兵之道的微妙也在于遵循战争中的自然法则,因而可以无往而不胜。因此,善于用兵之人,也把“兵道师法自然”作为一项重要法则并潜心探索。《诗经》有云:“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意思是心与自然法则相通,遇事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

 

(《兵经百篇》全篇校译于2015年1月18日完成)

 

     说明:
     1、《兵经百篇》原文,言简意赅、用词生僻,故而晦涩难懂。原文参考《兵经百篇》(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华传世兵书全集》(线装书局出版社)进行校对。
      2、译文参考《兵经百篇》(广西民族出版社)并重新校译补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