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暮初
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第一章》)
关于舜的故乡有许多种传说,莫衷一是。当代文博界泰斗史树青先生(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认定余姚为虞舜诞生之地,并为余姚题匾“姚墟古迹”四个大字悬于城中龙泉山的正门之上。
事实上,早在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经过研究分析,已经得出了舜的故乡在姚墟(今浙江省余姚市)的结论。
他说,按《史记》的说法,“舜冀州人,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黄宗羲分析说,冀州就是今天的北京,而山西境历山,晋地雷泽,曹地负夏、卫地都是中土区域,可是为什么孟子却说舜是东夷人呢?因此,《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黄宗羲说,现今(注:明末清初)余姚、上虞两县(注:在现浙江省内)都以舜而得名,两县之间的一条共同河流,在流经余姚的一段称为“姚江”(注:传说舜姓姚),也称舜江在流经上虞县,称作“百官江”(注:因舜将权力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并避到上虞,而百官则不敬丹朱寻舜而来)。在余姚有历山之地,在上虞有握登山。而“握登”就是舜母的名字。有“虹漾”的传说,也就是握登看见雨后的霓虹而怀了舜(注:现上虞有“虹漾村”的名字)。也有传说中的“象田”,耕田者在垦土的过程中往往会锄到一些古陶器。也就是说,舜之古迹在上述两县为最多。
此外,《会稽旧记》也说到,舜是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注:即诸冯,现余姚市境内的冯村),也就是舜的诞生之地。晋代周处所撰写的《风土记》中也说,舜是“东夷之人”,生于姚丘之地,这就与孟子所说的一致了。顾野王(注:史学家,文学家,生于南朝梁、陈之际)也说过,“余姚”这个地方被称作是舜的后代支庶分封之地,是附会《史记》而后来人反信以为真。实际情况应该是,舜生在余姚、上虞这片热土,所以才被称作“东夷之人”,后来移居于“负夏”之地,才有了生活在“中土”(中原之地)的经历,最后他死在“鸣条”这个地方。
根据《史记》的记载,舜在南巡的过程中死于苍梧山的旷野,后葬于南方九疑山中,称之为“零陵”,是现今(明末清初)的湖广永州宁远县。按《竹书记年》的记载,舜在五十岁时来到“鸣条”这一地方。“鸣条”属于古代的海州,在今天(明末清初)的山东莱州府胶州境内,在这个地方有一处叫“苍梧山”的山脉,与孟子所言相符。但是,永州之地并无“鸣条”这处地名,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舜并非死于永州之地。
黄宗羲通过考证,把舜的出生地定为余姚和上虞两地,毕竟当时这个地方是一片旷野,并没有秦代以后才有的“余姚”和“上虞”的名称,所以,在舜的时代,余姚和上虞是不分家的。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余姚和上虞两地也曾合并为“余上县”,根据《余上县志》,余上县的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余姚市几乎全境,慈溪西、北面大部,上虞市东面一部。正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段的愚昧,不顾文化的传承和沿续的自然属性任意划分行政区域,才导致各地文化标识的混乱。令人叹惜。
但是,余姚和上虞两地对于舜的敬仰之情则是共同的精神财富。
注:黄梨洲先生《孟子师说》之《舜生於諸馮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