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门弄斧的现代意义

(2013-01-07 22:03: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作者:暮初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经验较为重视,甚至是敬畏,因而对某一领域的权威性人物较为敬重。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班门弄斧”这句成语,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不自量力地将自己的半桶水本领在行家面前卖弄,否则将自取其辱。
  “班门弄斧”式的传统文化告诫,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创新意识。
    当我们研究许多国家崛起的历史时,会发现凡是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忌讳“班门弄斧”的告诫,而是反其道而用之,无不从反叛“先哲”和“先圣”起步,勇敢地“班门弄斧”,从而获得真知和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比较愿意与知识结构和经历相近的人沟通和交流,而不太愿意与知识层次相差较大的交往和沟通。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说,权威性人物总是高高在上,不太愿意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无法直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要如何做才能获得某一领域权威性人物的知识和经验呢。这就是要采用“班门弄斧”的方式。因为,当在专家面前“班门弄斧”会引发专家的愤怒,并给予班门弄斧者一定的训斥和教育,指出班门弄斧者错误所在。而班门弄斧者虽然受到指摘,但终究知道了真知所在。这就是“抛砖引玉”的本意所在。虽然,“班门弄斧”分为“故意型”和“智力透支型”(即不知好歹和不知天高地厚,即真傻),但是对旁观者的教育意义是一样的。
    大约4年前有一个新闻事件,这就是一名在央视“百家讲坛”口若悬河地讲解《论语》而名声大躁的于教授(她可不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终于引发了复旦大学国学大师朱教授(现已故)的愤怒。朱教授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提到,那位于教授“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自己的”,从而引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假如没有于教授的“班门弄斧”并引发朱教授的愤怒,人们至今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论语》的真意,这对于于教授和大众而言,实际是一种福音。要不是于教授的勇敢,朱教授至死也不会把《论语》的真谛告诉大众,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我们应该鼓励“班门弄斧”,这是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连朱教授自己也说过“真理就是争论中确立的”,“历史是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所以,专家应有的心态是宽容班门弄斧者,权当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一条路径吧。
    也就是说,班门弄斧者需要勇气,而专家需要有宽容之心和谆谆善诱之胸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