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天论》的现代意义

(2008-08-06 08:11:32)
标签:

思维丛谈

天道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作者:暮初

 
  《荀子・第十七・天论》是一篇光照万古的文章。文章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文章还强调天(自然)有其自已的运行规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揭示了天有其“天职”,地有其“地职”,人有其“人职”,各司其职才能相得益彰。强调了“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总而言之,人要“不与天争职”。
    荀子的这种思维方式放在今天称得上是一种难得的球形思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生存的法则,既不要去“替天行道”,妄图造就一个随心所欲的理想王国;也不要“代天行事”,妄行妄动,违背自然规律。要看清什么是“天职”,什么是“地职”,什么是“人职”。对于“天职”不要畏惧,更不能“代行”,对于“地职”要善加引导,对于“人职”要克已奉行,要做人类自已该做的事,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千万不要逆天而动。自作聪明、妄图改变自然的规律,只能为人类自已挖下陷阱。
    不单如此,荀子还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段话是说万事万物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总是需要能量消耗才能不断生存和壮大。人类只能看到“自然造化”的结果,没有能力去弄懂其中的所有奥秘,所以才对自然产生了敬畏的态度。自然的变化过程渐进而无形,我们没有必要去弄清其中的所有奥秘,我们的“人职”在于合理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不去破坏大自然的环境,才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
    荀子思想中体现的“各司其职”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把握自已的方向,不做或少做“劳而无功”的事情。
    无独有偶,诸葛亮在《将苑・智用》一篇中,说道“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恰好对荀子的《天论》在“为将之道”方面的应用作了一个很好的补充解释。

 

--------------------

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在于天者,已【记】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知之可以治【和】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