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上,指尖犹疑不定。敲下去,又删掉,再键入,再删掉。终究还是想把一些分不清楚的感觉写下来,或者,白纸黑字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触摸到涌动的心迹。
好吧,双城记。
其实我是忐忑的,拥有如此恢弘气势的Tag实在不应该委屈于近来愈发拙劣和才思竭尽的笔底。历史风云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浓缩于巴黎伦敦两座城市之间的传奇故事,在这个久违的惬意的晴空周末,只能远观叹赏属于他们的惊心动魄,却永远无法渗入真实的生活里。请原谅,我只有零散的平淡的也许连地点时间也不确切的琐碎记忆。
从数字层面的严格定义,城的大小究竟是个怎样的范围,无从知晓,也懒得去查。没关系,这丝毫不会影响到笔触的进程。和低沉音色一样让人神色庄重的z老师说第一人称是限制叙事方式,所有情节的发展都只能是笔者视线里的世界,于我,生长于斯的家乡,便毫无疑问的该是双城之一吧。
很不好听也不好看的名字,偏远的丘陵地带,群山裹挟。
小县城,小到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某种或显而易见或拐弯抹角的方式产生联系。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里总会听到谁谁谁隔壁的谁谁谁的舅舅或者叔叔的女儿儿子或者侄子侄女又怎么怎么之类的谈资,某个早点摊上会撞见某个不记得什么时候教过自己也不记得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兴冲冲地说刚结束的考试你是年级第一,和朋友逛街暴走一路都是熟悉的面孔和打招呼的声音,经常会有冷不丁冒出来的从未谋面的亲戚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是一个令我从小就困惑不已甚至现在也还常常叹为观止的复杂却又狭小的关系谱,尽管我也在其中某个角落骄傲而谦卑地栖息着。
我说,我要离开,在中考之后暑假的某个心血来潮的夜晚,神色平静地看着老爸老妈的愕然。
厌倦了不变的景色,厌倦了不变的行人。
这大概也是喜欢旅行的原因之一。
想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遇见陌生的人,上演陌生的事。
我在众人不解的眼神和质问的话语里,停在了这里。小城市,不繁华,不热闹,却有着喜欢的人文气息。书店林立,暗色街道,夹杂着奇怪的方言。学校的银杏树很高很高,林荫道上可以听到鸟叫。没有人认识我,我亦不认识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放肆大笑,可以一个人半夜跑到阳台上发呆,可以把排名从年级前十放纵到三位数之后再拉上最顶,可以在稿纸上写曾经喜欢过的男生然后光明正大地换稿费,自由,无约束。因为相互陌生,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有看似无穷的魅力。我想我应该会喜欢这样的生活。
总是这样,某些感觉不是我理所当然地以为不会有就果真不存在的。向来是后知后觉的孩子,从发现自己不可救药的恋家情结之后这种趋势就越来越明显。语文课,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很长很长的文章,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同学一段一段地念下去,然后放歌,满文军的《懂你》。教室里异常安静,同桌侧过脸说感觉好诡异,话音未了,惊愕地看着我课本上大片大片的潮湿痕迹。第一次在严肃正经的课堂上如此失态,连我自己也倍感惊异,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感伤气氛或者是哪段煽情歌词,让我忽然莫名其妙地落下泪来,接着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妈妈,我很想你。
原来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什么地点时间的原因,想念一个地方,是因为那儿有在乎的人,有自己的故事。不变的景色不变的行人,却有不变的感情。
经常拖上某人,结伴旅行。在香港迪士尼玩儿极速飞车脸色惨白心惊胆战之后一起狂笑不已,在漓江游艇上看水牛竹排和阳光肆虐的惬意,在澳门以未成年为由被拒之赌场门外便躲在房间里打牌,在长城上对着天空大喊大叫引来路人侧目,在阳朔逛西街屁颠屁颠地听中国老太用英文讨价,每一次都兴奋地叫嚣不想回家就留在这里,坚定不移的样子。但是,回家的车上,他总是会跟我说,其实还是感觉家里舒服哈。呵呵,和我一样恋家的小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一个人奔走于陌生的大街小巷。或者全速前进,或者漫无目的。我好像一直在进行着离开故地或长或短时日再回去再离开的循环轨迹,以小小的城镇为圆心画着不等长的半径。我似乎已经习惯了透过车窗看天空的颜色,一一晃过去的建筑和路人总是同个模样,我已不再试着去分辨,也不再会因为这般似曾相识的陌生而感到不自在。只是有时候还是会很羡慕家里的朋友,可以在熟悉的空气里自在生活,想想如果就这样窝在某个小地方静静地生活也不是不好的事情。诶,真是没用,还是会害怕在偌大的城市独自游走的空虚。
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双城的另外一个应该在哪里。
经过的,停留的,向往的,正在努力适应的。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也罢,终究还是跑了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