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城越来越“大”而“美”了
(2013-04-14 15:29:49)
标签:
副书记经济优势中工面貌县长 |
我在武陟县城已经居住二十四年了,县城的发展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了。尤其是近来一年多的时间,更为明显,慢慢有城市的感觉了。
记得1984年我刚来武陟一中上学时,武陟县城仅局限在红旗路以西、北一环路(现叫沁河路)以南、沁河大堤以东的狭小范围,县城中心在西大街、南大街、东大街的交汇处,红旗路以东几乎没有什么发展。1989年暑假后我来武陟一中工作至今,目睹了县城的发展和变化。县城向东迅速发展,先后修建了呈南北走向的和平路、东一环(即黄河大道)、东二环(即木栾大道)、东三环(即迎宾大道)、工业路、东四环等六条干道,红旗路向北延伸到高速路口为农信大道,呈东西走向的由南到北的有文化路、朝阳三路、朝阳二路、朝阳一路、兴华路、沁河路、北二环(龙源路)等七条干道。原来的县城中心变为县城的最西边,所以现今不少年轻人不理解兴华路西的街道为何叫“东大街”?
去年伊始,武陟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的“1357”城建工程和规划实施的“八区”建设,使武陟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1357”工程和“八区”建设已经成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热词,武陟的变化也令我县的干部群众以及到武陟的各界人士大为赞叹。
武陟县委、县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明确将武陟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新型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全县城乡发展进行整体科学编制规划,于去年5月份启动了现代生态之城木栾新区、活力开放之城詹店新区、舒适宜居之城老城区、新型工业之城产业集聚区、魅力文化之城嘉应观景区、和谐田园之城妙乐寺塔景区、创新创业之城陶封工业区、转型崛起之城城北重工业区等“八大功能区”建设,并将其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抓手、发展的主战略强力实施。
在“八区”建设中,我县投资19亿元在老城区实施了以“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7条道路”为内容的“1357”城建工程,从科学规划到30万平方米快速和谐拆迁,到多半工程相继完工,仅用一年时间,龙源路、詹泗路、木栾大道、获武路等四条道路已通车,武德广场、龙兴苑、迎宾苑、仰韶公园已于今年元旦开放。五一前,剩余工程将全部建成。去年,我县还新修改建道路20多条,开工建设了17个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率达到48%。“新兴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如今的武陟城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宜居小区建设比学赶帮,商场超市随处可见,休闲娱乐去处多多。无论新区还是老区均合理规划,布局严整,新建路街宽阔,路灯亮化,绿化树、绿化带合理布局,到处呈现出一片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县委书记、县长“八区”建设的讲话使人充满了期待。武陟县委书记常鸿说:“‘八区’建设是加快武陟转型发展的驱动力,涵盖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靓城市、做活商贸、做大旅游、做好民生等方面,融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于一体,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直观体现,蕴含着对信息化的强烈要求,体现了四化同步的内涵。”武陟县委副书记、县长闫小杏说:“‘八区’建设,让武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城乡联动、协调共进,让武陟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融成一体,统筹兼顾。‘八区’建设,也正加速武陟工业由低端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文化旅游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愿“八区”建设工作尽快完成,衷心地祝愿武陟县城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