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纪学校教师赴泰安参加全省“1751”工程第五片区交流活动

(2012-12-29 19:06:34)
标签:

历史教学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世纪学校教师赴泰安参加全省“1751”工程第五片区交流活动

中国寿光网  2012-11-24  

同课异构 经验交流 跨域合作 共同发展

 ——世纪学校教师赴泰安参加全省“1751”工程第五片区交流活动

同课异构 经验交流 跨域合作 共同发展

 ——世纪学校教师赴泰安参加全省“1751”工程第五片区交流活动

http://www.sgnet.c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21124/001e9064df25121acaa806.JPG

 11月22日至23日,世纪学校27名教师到泰安实验学校参加山东省“1751”创新改革工程第五片区交流活动,通过同课异构、经验交流、专家报告,互相学习借鉴课改经验,促进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

http://www.sgnet.cc/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21124/001e9064df25121aca8b01.JPG

 

 活动中,世纪学校张春荣、张全友、纪萍、马千萍、赵英杰、邢蕾6名教师出示了公开课,6节课充分展示了世纪学校“问题导向教学”的理念和特点,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争先回答,整个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得到了省教育厅课程中心专家的肯定,也得到了与会教师的称赞。课后,省课程中心的专家分学科对展示课进行了逐一点评,在对世纪学校的课改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对学校今后的课改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经验交流阶段,朱荣光副校长做了经验介绍,介绍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整体素质、学校健康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学校在课改上的做法和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评价。本次活动,参会教师还实地观摩了泰安实验学校的“快乐走班”、“思维碰撞”课堂,老师们仔细观摩、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在课改理念和具体做法上都收获颇多。

 山东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是省教育厅在课程改革上的重要举措,世纪学校作为指导学校,在今年5月份成功举行了第五片区联谊活动,并到项目学校曲阜时庄街道中学进行了指导。一年多以来,世纪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指导学校的义务,在助推项目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纪学校的健康发展!

同课异构的精彩,思维碰撞的火花  

2012-11-25 09:59:37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 订阅

          陈秋英(山东省教学能手、泰安功勋教师)

      这周有机会去参加了在泰安实验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的活动。听了四个老师讲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杜郎口中学的一个老师讲的《内战烽火》。在听了四个老师讲的同一节课后,颇多感受。现在写下来和各位同仁们共享。

           一、感动之处——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

          导入引人入胜,滕州育才中学的马布杰老师用了三个苹果引入新课,第一个苹果是夏娃的苹果,开启了智慧之门;第二个苹果是牛顿的苹果,打开了科学之门;第三个苹果就是老师手中的这个苹果,马老师让一个学生咬了一口,说这就像是乔布斯的苹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乔布斯的苹果产品正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一设计新颖独特,直抓人心,而且还和学生进行了小小的互动,我观察到那个咬了一口苹果的学生整节课都很认真,很积极,美滋滋的。还有一些老师采用了神九上天的视频,也很直观,而且有时代感。

         用精准的史料来突破重点,每个老师都用了几乎相同但又确实恰当的史料来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三个特点。即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对比得出第一个特点速度快,范围广。用美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来得出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第三个特点即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本课的难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大部分老师还是通过文字史料和相关视频来突破,其中处理的最好的是滕州育才中学的马老师,他通过“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高耗能到节能型”这样的材料指出这就是经济结构变。通过在世界地图上标注的美国、欧盟、非盟、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东盟等。指出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的三足鼎立,再到各种力量崛起,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来直观而形象地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格局的变化。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对这个难点的突破处理地非常有艺术性,达到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目的。而且把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这两个概念通过这样的史料分析和讲解区分开来,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所涵盖的领域,这个学生不难理解,很多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讲解展示。而泰安市实验学校的路欣老师在此设计了个小型辩论赛,即科技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直接上升到对这些科技成果了解后的运用,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对科技的热爱,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对克隆技术的期待,对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阐述。学生展示出的思维活力令人刮目相看。而路老师最后的点评和总结也很到位,趋利避害,让文明和科技并行。而且路老师的课堂始终通过史料和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推进思维的深入。

 在曲阜时庄中学孔兰老师的课堂上,她让学生自己讲解四个领域的成就,有一个学生设计的课件真是不简单,不仅讲了自己要讲的板块,而且把四个领域的都进行了搜集整理,从是什么?到怎么样了?展示的非常清晰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让我们赞叹学生的潜能。

 科技离我们很近,那么科技发明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身边有没有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人物呢?我们中国、中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呢?育才中学的马老师就引用了一个家乡的科技创新人物——赵峰,也是十八大代表,因为他的克难公关给国家节约了很多的外汇。通过身边人物产生榜样的力量和为国增光的决心,拉近了科技发明和我们的距离。这个设计很用心。

 虽然是讲科技革命,但是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背景,有前因后果,但是很多老师都没有涉及,有的只是粗粗点到,只有寿光世纪学校的张春荣老师通过“说兴起”很仔细地讲了这个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对整个事件有个完整和深入地了解,而不是很突兀地就事论事。

 这次活动在初二和初三年级共听了五节课,每个班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个小组的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学生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学习的主动性、表现欲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都比较强,很少有不专注于课堂的。

  二、感慨之处——几点小遗憾

 一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的忽略。不讲清楚背景就讲不清楚历史。

 二是缺乏对一些历史概念和科技术语的必要讲解和分析。如到底什么是克隆技术,没有一个老师讲到,学生真的就懂吗?还是只要死记住这个名词就好了。再如什么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三是对浅显的东西花的时间多,对难理解的东西反而不讲了,不引导了,也不讨论了。似乎因为浅显的东西更容易制造表面热闹的气氛,比如让学生谁先起来谁就说出三次科技革命的各项发明,时间,标志,特征等具体的知识。而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什么不同于前两次却不涉足。留给能够激发思维和思考的时间和问题都太少。有些时候甚至是无效教学。

 四是育人、情感目标的疏漏。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特点和影响,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科技立国之志,献身科学之情。可是很少有课堂能体现这点。学以致用,教书育人,读史明智应该永远是我们不变的宗旨。

 五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大部分学生还是看客,没有真正地参与课堂或者真正地进行过思考,或者受到了实际地触动。

    三、感谢之情——活动搭建平台,专家引领方向。

   非常感谢活动的组织者泰安实验学校,感谢程和方校长的大手笔,给大家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的平台,给泰安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一场震动。感谢崔成林主任,他身为历史学科的专家,一线的老师,又同时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思维碰撞”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人,不知道他已经忙了多长时间了,不知道他已经有多疲惫了,但是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地烦躁和倦容,永远都是精神百倍,笑容满面,永远都是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在他的身上,在程校长和诸位参加山东省“1751”创新工程的各位校长的身上,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一种教育的情怀,他们为了教育而殚精竭虑,执着追求,敢为人先。不管在哪里谈论的话题始终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是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的质量。

    更感谢齐健教授,作为一个历史学科的前辈,一个十分真实和真诚的专家,在他那里我听到了最前沿的声音,看到了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远见卓识。齐教授认为“思维碰撞”的课堂探索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作为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引发学生思维的纠纷。艺术性再高,不能超越理性的光芒。历史课堂必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末不能倒置。如果不改变,历史课堂将走入死胡同。教历史的人,要真正地懂历史,要掌握和提供大量真实的和不断揭秘的史料,给学生呈现一个尽量全面的历史,并可以通过“追问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不要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的东西最有价值。齐教授的话语振聋发聩,让我这个历史学科的教师感到汗颜,同时也激发了向更高更远处漫步的决心和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