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周一骑:男,汉族,浙江省诸暨人,1964年出生,博士学位,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
学习经历:南开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心理学史,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与中国传统心性学研究,对孔孟老庄等均研究颇深,仅其心理学史一门课便介绍了论语、庄子、孟子、中庸、乐记、礼记、老子、坛经等一系列经典古籍中的心性学思想。
发表主要论文:
1.《论中国传统修养方法的现代意义》,《道德与文明》(核心期刊)。
2.《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西北师大学报》。
3.《荀子礼乐论中的社会思想》,2000年社会心理学会年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4.《“气”字的心理学诠释》,法政学院学术论丛,第二辑。
5.中国古代心理学中的感应观念,心理学报,2007,第5期。
6.中国古代心理学中的感应观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1。
7.感应关系中的理想人格,西南大学学报,2007.4。
8.解决两性问题的途径——对话通达两性和谐,思想战线,2006.1。
9.析消费者网上购买决策的形成及影响诸因素,消费经济,2005.2。
专著:
1.《心性修养与心理健康》,独著,22万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社会思想史》,合著,4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
3.《感应与意义体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教材:
4.《大学生心理健康》,参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
学习经历:南开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心理学史,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与中国传统心性学研究,对孔孟老庄等均研究颇深,仅其心理学史一门课便介绍了论语、庄子、孟子、中庸、乐记、礼记、老子、坛经等一系列经典古籍中的心性学思想。
发表主要论文:
1.《论中国传统修养方法的现代意义》,《道德与文明》(核心期刊)。
2.《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西北师大学报》。
3.《荀子礼乐论中的社会思想》,2000年社会心理学会年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4.《“气”字的心理学诠释》,法政学院学术论丛,第二辑。
5.中国古代心理学中的感应观念,心理学报,2007,第5期。
6.中国古代心理学中的感应观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1。
7.感应关系中的理想人格,西南大学学报,2007.4。
8.解决两性问题的途径——对话通达两性和谐,思想战线,2006.1。
9.析消费者网上购买决策的形成及影响诸因素,消费经济,2005.2。
专著:
1.《心性修养与心理健康》,独著,22万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社会思想史》,合著,4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
3.《感应与意义体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教材:
4.《大学生心理健康》,参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后一篇:浙江农林大学胡祖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