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配画三则——“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
(2012-04-02 20:48: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源 |
为诗配画三则
(一)“踏花归来马蹄香”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又有一次,画院开考时,皇帝宋徽宗亲自拟题并审阅,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开始,考生们听说皇帝拟题并御批圣览,都很兴奋,都想借此机会大显身手,以自己的才华博得皇帝的赏识与欢心。但一看到题目,都难住了,古寺“藏”在深山,应该是不被发现的呀?既然不被人所发现,在画面上又该如何表现呢?若画出古寺,岂不有悖于“藏”字?
大家于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到了规定时间,大多数考生仍是白卷一张,只有草草画好,应付了事。宋徽宗边翻阅画卷边不住地摇头叹息,这些作品都令他大失所望。大多数画上的不是半山中的古庙就是深山中的古寺,如出一辙,根本没有体现出“藏”字,稍好一点的就是在葱葱绿树后漏出寺院的一角映入眼帘。但最后一幅画却令徽宗精神一振,画面上只见祟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尽管画面看似平淡,但其构思奇特,意境深远,用一个和尚的出现巧妙地点出了一个“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尽在其中。徽宗连连点头称赞:“妙!构思独特,当取第一!”成功者的高超之策是:审题准,抓住了重点字“藏”;立意明,古寺藏于深山中;选材妙,突破古寺,巧妙的选取了老僧这一材料,棋高一着;构思新,不画古寺,而是通过老僧汲水来突出古寺,图画鲜活生动,颇有情趣。
这三个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生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