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特写篇之八“中国古亭”(颐和园的亭子)

标签:
颐和园中国古亭廓如亭知春亭铜亭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八“中国古亭”(颐和园的亭子)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亭子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以至于向往中国的普鲁士帝王在波茨坦的无忧宫花园里,建造了一座按照他们的意想而并非“中国血统”的中国茶亭。
按照使用功能,中国的亭子分为路亭、碑亭、桥亭、经亭、鼓亭、钟亭、井亭等;
按照平面形式,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异形、组合等区别。
还有重檐、单檐之不同。
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是形形色色的亭子集大成之所在,本集先来欣赏颐和园的亭子。
据说颐和园内有六十多个亭子,我没有仔细清点过,更没有一一实地踏访过。如欲一网打尽,跑遍颐和园的所有亭子,恐怕要再去二三次。
依我所见,万寿山前山、西堤六桥、长廊(五座亭子)和谐趣园无疑是观赏亭子的最佳之地。
以下将我们看到过拍摄过的颐和园亭子作一个汇总:
从以上这张远眺万寿山前山的照片中,可以数出11座亭子:它们是佛香阁东侧的敷华亭,西侧的撷秀亭;转轮藏院落内的四座经亭,以及宝云阁院落内的五座亭子。拍摄于2009年6月23日。
佛香阁东侧(上图右)的敷华亭,西侧(上图左)的撷秀亭,拍摄于2009年6月17日,是日阴。
上图中,右侧是敷华亭,左下角为八角绿色琉璃瓦攒尖单檐二层宝珠顶,并有游廊相连的转轮藏的藏经亭之一。
敷华亭东南方向的转轮藏建筑群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两侧,是转轮藏的配亭---藏经亭,八角单檐双层,上绘最高等级的金龙合玺彩画,内有可以旋转的藏经轮。
如下2图:宝云阁(即俗称的铜亭)建筑群在“撷秀亭”的西南方向,排云殿西侧,有宝云阁佛院内的五座亭子。以宝云阁(铜亭)为中心,南面山门两侧有游廊,东西有爬山廊与北侧晒佛的金刚墙上的五方阁相连,游廊和爬山廊四角各有一座方亭连接过度,方亭重檐攒尖宝珠顶,四座样式一致。
以下系我们到过的万寿山东麓的亭子:
含新亭位于乐寿堂后山坡,是一座六角重檐攒尖小亭。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
重翠亭始建于乾隆年间,原是一座门窗俱全的殿堂,亭中安设石造神台,供奉镌胎文珠菩萨,两边各有一尊站立的从神,上面的石造香几上放着一座青绿三足铜鼎,亭内墙上挂着数十轴佛像绘画等陈设。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三间八柱的敞厅式建筑,亭名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意迟云在亭”,意迟云在取自杜甫《江亭》中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以下是谐趣园内的亭子:
清漪园时期此桥叫桑苎桥,慈禧为避咸丰(奕詝)名讳改为豳风桥,此桥的桥亭也是四方重檐,但是平面是长方形的,和荇桥相似,但比荇桥更长。
西堤六桥之豳风桥的桥亭,四角重檐长方形。
西堤六桥之镜桥桥亭,八角重檐攒尖顶。
西堤六桥之练桥之桥亭,四角重檐攒尖顶。
与石舫相邻的荇桥桥亭。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