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2018-05-06 10:27:52)
标签:

之江大学旧址

分类: 建筑遗产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田念慈编撰/摄影

之江大学位于钱塘江畔,六和塔西侧。钱塘江在杭州城南接连拐弯两次,形成“之”字,由此而得“之江”雅号。之江大学是近代中国十三所基督教会大学之一,由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之江大学以宗教的形式推广教育,却不是中世纪的神学院,而是在尘世中践行上帝宗旨的清教徒传统,充满了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

之江大学前身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于宁波创设的崇信义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成立育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杭州、苏州、上海、宁波等地的布道会各出一人,学校教员出一人,组成了学校董事会,于当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校园计划,决定另觅新校址,将学校迁到城外;并成立了教职员委员会,负责新校址的选址、购地、建设等具体事务。

宣统三年(1911年)2月,117名学生从城区的大塔儿巷校址迁入秦望山新校址,学校也随即将育英书院更名为之江学堂, 1914年正式改名为“之江大学”。学校设文、理、商、建筑四科,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制为4年,实行学分制,并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之江大学被迫迁往上海、福建邵武、贵州贵阳、重庆等地。家父田以楷曾于1939年在之江大学迁到上海的医学院预科学习,据悉学习地点位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园内。这是促使我去之江大学旧址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江大学旧址是中国最早具有明显西方校园规划设计特点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第一批由外国建筑师规划主持设计的中国高等学校校园,也是中国由传统建筑体系走向西方建筑体系这一转型期的重要实例。目前,“之江大学旧址”共保存有之江大学时期的文物建筑22幢,总建筑面积达16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年代最早的6幢房屋建于1909年,建筑年代最迟的1幢建于1951年。

主要大体量建筑环一草坪花园而筑,体量较小的教师宿舍和别墅则依山势之峻缓参差山间。

令人惊诧的是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藏于青松翠柏之间,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连接校舍的道路不是陡坡就是石阶,几乎没法骑自行车。

之江大学建筑群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至今,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大学校园之一。此种布局保持完整,国内鲜见,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极为难得的一个完整案例。这些建筑总体风格协调一致但又各具特色,为中国保存的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旧址之一。

之江大学旧址现仍保存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馆、图书馆、经济馆、东斋、西斋、北斋、韦斋、上红房、下红房、绿房、灰房等建筑,通常称之为二堂、三馆、四斋、四房。

进入校门,最先见到的是“同怀堂”。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同怀堂又称钟楼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同怀堂南立面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上图是同怀堂的西立面。

同怀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史量才家属捐建,“经济学馆”四个字由校长李培恩题写。钟楼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钟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高耸的钟楼使得整座建筑呈山字形。在钟楼楼顶,钱塘江、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都在视野之内。民国报业家史量才在之江大学困难时期,多次捐助了大量办学经费。在史量才遇难的第二年,家人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向学校捐赠了一座楼,取名“经济学馆”,即现在的钟楼。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同怀堂的北立面,它与主楼(见下图)之间是一片花园。

同怀堂由三座建筑相连而成,中间建筑最高为四层顶层设钟塔,左右两边是一层建筑,建筑体量呈阶梯状往后缩。门厅设在中段建筑正中间,南北开通,贯通的门框构成框景达到了很好的借景效果。外墙四周都以从下而上的长方形壁柱为主要构图元素这种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形态的设计手法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红砖砌成的壁柱还有凹凸变化作为一种局部细节装饰,有些壁柱局部还进行了均等对称的分段处理。质朴的红砖表皮与现代主义的几何形态完美结合,在朴实中透着庄重、简洁中蕴涵典雅。充满现代主义的同怀堂与乔治亚风格的慎思堂虽风格不同却非常和谐,可见设计者非常注重整体的统一性。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慎思堂建筑风格是美国早期移民风格乔治和亚当风格即希腊-意大利式风格(GrecoItalian)。乔治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传入英国后的派生物,亚当风格是乔治风格的延续和升华,亚当风偏爱的加长屋檐齿饰以及有装饰窗修饰的墙面。慎思堂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格,彩色建筑立面由红砖砌筑,建筑比例均匀、讲究对称,入口门设在平面中央,门窗两边对称,门窗上有对称小网格窗和扇形窗,入口正立面设带白色石膏柱的古典门廊,门廊上托檐部。屋檐和廊檐均有长方形灰色砖齿饰,建筑显得优雅精致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主楼原名慎思堂,又名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Severance Hall),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赛佛伦夫妇捐资捐建,为校长、财务、教务、总务、会议室等行政办公之用。宣统三年(1911年)2月落成,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图书馆建于高坡上,为节省体力,我没有再往上攀登。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图书馆,面积为700平方米,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由之江大学同学会募捐修建,之江大学建筑部设计建造。占地59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图书馆的建筑风格比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更为简约一点,但还是吸收了那种风格的精华。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5号楼原名材料试验所,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时之江大学教职员、校友筹资兴建,是创校以来的首座实验楼。2010年11月,之江校区二期修缮工程完成,5号楼成为浙大图书馆法学分馆。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3号楼原名工程馆,又称机械系楼,建于1951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1号楼原名东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甘卜夫妇捐建,故又名甘卜堂。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2号楼原名西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Nelson.Platt.Wheeler夫妇和William.reginald.Wheeler夫妇捐资兴建,故又名惠德堂、吴窦堂,是之江大学最早的男生宿舍。西斋对称于东斋,建筑风格一致,砖木结构,外部线条简洁,是乔治亚复兴风格,中央山墙的凸现和古典柱式的门廊是它们最大的特点。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小礼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月,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此建筑采用石料结合水泥,从用材到风格,在当时都是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都克堂的侧面。

都克教堂属于教会宗教性建筑,由礼堂与塔楼组成,建筑功能满足学生聚会等活动的需求。建筑高两层,教堂窗户上尖券和拱形门拱是哥特建筑的明显特征,屋顶双坡尖顶,塔楼一层设长方形窄门,建筑外立面用粗燥的青灰长方形石块砌成,分层处均设有长条石腰线作为分割。

上海的原圣约翰大学校园内有一座教堂,但被拆除了。之江大学旧址内的这个教堂也许是当下中国大学校园内硕果仅存的宗教建筑了吧?

因体力有限,看见通往上红房“原名北太平洋楼”、下红房“原名帕斯顿楼”的指引牌指向一段坡度较大的石阶,望而却步做罢了。另有科学馆、佩韦斋、灰房“原名康沃斯楼”和绿房“原名维勒邦格楼”也不在主要道路边,均未能看到。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校园一景。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大门口的华表。

访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现在是浙江大学之江学院。好像浙大的法学院和经济学院设于此。

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校园建筑有: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协和医学院旧址、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中央大学旧址、东吴大学旧址、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和之江大学旧址。其中恐怕唯有之江大学是整体的建筑群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范畴的。

上海的原圣约翰大学、原南洋公学、原沪江大学的建筑群也完全应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范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