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九十五“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

标签:
诺曼底圣米歇尔山天主教第三圣地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九十五
“没去过圣米歇尔山,等于没去过法国”
田念慈编撰/田念慈王际华摄影
上个月的荷、比、卢、法四国游,重头戏在法国,从时间上算,占了九天。看了一下法国的地图,阿尔萨斯区、上诺曼底区、下诺曼底区、布列塔尼区、法兰西岛区、卢瓦尔河地区、中央大区,几乎北纬45度以上的地区都涉及了。所以还是撇开此番西欧行旅游的先后,先回顾在法国的那一段行程。
欧洲人说“没去过圣米歇尔山,等于没去过法国。”这似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翻版。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圣米歇尔山对于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照我的理解,就像“长城对于中国那样的重要。”凭着这些话,我早就打定主意,倘若再游法国,必须到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于1979年和沙特尔大教堂、凡尔赛宫殿和花园、韦泽尔峡谷洞穴群与史前遗迹、韦兹莱教堂和山丘等一并成为法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的项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有如下简评:
“诺曼底与布列塔尼之间有一片广袤的沙滩,沙滩中央有个岩石小岛,涨潮时常受潮水冲击,岛上矗立着被誉为“西方奇迹”的一座哥特式本笃会修道院,专为纪念天使长圣米歇尔而建,修道院周围则是一个村落。这座修道院建于11至16世纪之间,是非凡的技术和艺术杰作,完美地适应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
以上简评有两处值得留意:一是,圣米歇尔山在行政管辖上的归属,该网站采取谁也不得罪的方式。因为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一直在为圣米歇尔山的管辖权而争辩。二是,圣米歇尔山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和建筑奇观,它处在圣马洛湾形同中国的杭州湾的喇叭口的顶端,在每年两次的天文大潮时(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潮涨潮落,有高达15米的落差。这使得圣米歇尔山更具神秘色彩。“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共同构成了这个圣地和忽而是岛屿忽而又和大陆相连的圣景。
下图截取自google earth,本人添加的圣米歇尔山五个红字中“米”所在就是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全年开放(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除外),进入修道院需要门票,游览很是方便。无论旅游大巴还是私家车,一律停在停车场。停车场分为七八个区域,自助付费。毗邻停车场设有短驳大巴站,免费接送游客往返圣米歇尔山。该大巴车型如同机场内的短驳车两边均有车门,中途在酒店集中的地方停靠2站,直开到栈桥上距离山门约200米处。我写下这段文字的目的是和我们的旅游景点比较。放在我们这儿,这段两三公里的路,怎么也要收你几十元车费。
离开修道院时,在纪念品商店买了本官方出版的专著《圣米歇尔山》,下面便依照该书的导览、指引和介绍,结合拍摄并不全面的图片,游览圣米歇尔山吧。
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圣米歇尔山所在的圣马洛海湾是一片滩涂,潮汐不断地将沉积物冲上岸,使得圣米歇尔山成为了一座孤岛,小岛呈圆锥形,周长约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圣米歇尔山只有涨潮时才形成岛屿,而退潮时通过滩涂与大陆联通。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枢机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
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
在阿弗朗什的圣维杰珍宝室,今人还可见到据称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奥贝尔主教的头盖骨。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
圣米歇尔山的防御设施。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断断续续前后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建在城堡和岩石之上,修道院教堂下放的的圣米歇尔山的修道院居所
城堡和城墙上的村庄
在栈桥山遥望修道院哥特式的尖塔。
在栈桥上,顶着大西洋上的大风,靠在一辆车子的车厢上,将镜头拉近到300mm拍摄的尖塔。教堂尖顶圣米歇尔的鎏金铜像,由弗雷米耶设计,高4.5米,重500Kg。
第一道门“前进门”内的三角形庭院
第三道门“国王门”由狼牙闸门和吊桥组成
进入村庄。
修道院入口处
上图左下角为修道院入口处夹在两个突出的角塔之间的深渊般的台阶,园拱上方便是小城堡。
修道院入口边与小城堡相连的角塔内应该是旋转式楼梯。见以上2图
进入修道院后即为“守卫厅”
然后便是一路向上沿着大阶梯的攀登,见以下4图。
以下各图拍摄于西侧平台。
在西侧平台仰望修道院教堂哥特式祭坛厅的外立面,并可见一些飞扶壁。见以上2图
西侧平台是游客可以仰望修道院尖塔上大天使圣米歇尔的鎏金铜像的最近处了。
在西侧平台一侧的布道厅上方的蓄水池(6个连续拱券所在处的下部),收集从教堂流下的雨水。
在西侧平台俯瞰滩涂,连接圣米歇尔山和大陆的栈桥,游客以及停在栈桥上的短驳车。
修道院下面则是城墙和建在城墙之上的村庄。
教堂的哥特式祭坛厅。见以上2图。矗立于圣米歇尔山之巅的教堂为纪念圣米歇尔修建于1023到1085年。为50名修士提供了居所,也接待了到此膜拜圣米歇尔的虔诚信徒。
教堂的罗曼式大殿
修道院的回廊内院是修道院连接各主要部分的中心点。自1874年法国古迹管理局接收圣米歇尔山的修复以来,修道院的维修工程始终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这个回廊(从建筑层面上讲,修道院最为精彩的部分)还在施工。
回廊内外两列立柱错开布置,尖券之间的浮雕精美绝伦。
回廊外侧的连续拱券和壁柱。
以下是甚为精湛的双回廊结构和浮雕。
内外错开布置的连续廊柱使得在转角处的处理十分流畅,没有中断。
采摘葡萄的画面。此外还有描述耶稣蒙难,大天使围绕抱着圣婴等的浮雕,因时间仓促,没有能够看遍。
给老伴儿留个影
自己留下个背影。
与回廊相连的用膳厅的西门和西山墙。
修道院用膳厅修长的窗户。
用膳厅一般也用作修道院的圣体圣事的庆祝典礼或濯足礼的场所。
以上4图为用膳厅。
以下3图为巨柱地下小教堂。
此为教堂哥特式祭坛厅下部的巨柱圣母教堂。巨柱在结构上起到支撑教堂的作用。
巨柱圣母教堂的肋拱和窗户。
巨柱圣母教堂的耳堂
南北向阶梯。经过一连串的攀登,来到这儿,看着有点发憷了。以上2图
以下4图为骑士厅
骑士厅位于奇迹教堂的第二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骑士厅高度较小,但宽度较大。由三排粗大的圆柱分成三个区域。
骑士厅的装饰深深反映出13世纪以库坦斯大教堂为代表的诺曼底艺术风格。
施舍厅(现在是游客服务处,用于游客退换讲解耳机,购物等用途)内天使长圣米歇尔的雕塑。
圣米歇尔击败恶龙,代表善的力量战胜恶势力。在最后的审判时,他手持天平,秤量人类行善和作恶的分量。在旧约圣经中,圣米歇尔是上帝的选民---犹太人的领路人。
传说中共有四位天使长:
1.
2.
3.
4.
离开圣米歇尔山时,见到一群年轻人仿效古时信徒或修士赤足趟水到圣地的情形。王际华拍摄
法国大革命后,雨果于1836年走访当时被用作监狱的圣米歇尔山,不禁大发雷霆,“圣物箱里竟然有癞蛤蟆,法国人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了解古迹有多么神圣。”但直到1863年,最后一批犯人离开圣米歇尔山,修缮工程才慢慢展开。
大文豪雨果的呼吁,放在今天的中国,不也十分恰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