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九十“地中海边的巴哈伊空中花园”

标签:
以色列海法巴哈伊教巴哈伊空中花园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九十“地中海边的巴哈伊空中花园”
田念慈编撰并摄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8年把以色列海法市的巴哈伊圣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评价其不仅具有普世的精神价值,在建筑风格和设计上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近代宗教有关的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遗产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的名称为:海法和西加利利的巴哈伊圣地(Bahá’i Holy Places in Haifa and the Western Galilee),入选的理由是它们体现了巴哈伊浓厚的朝圣传统,以及它们所蕴涵的关于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这一遗产由分布在阿克和海法11个地方、与宗教创始人有关的26座建筑、纪念碑和遗址组成,其中包括位于阿克的巴哈欧拉圣陵和位于海法的巴孛陵墓。此外还有房屋、花园、公墓和用作教务行政、档案室和研究中心的大规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群。
巴哈伊信仰的是一个独立的一神论宗教,创立于1844 年。该信仰认为曾存于世的九大宗教信仰都来源于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其创教先驱为巴孛(1819-1850),创教者为巴哈欧拉(1817-1892)。据统计,巴哈伊教已经遍及200多个国家,拥有600 万以上的教众。中国的地产大亨潘石屹以及高晓松均为巴哈伊教教徒。
1844年一位年轻的伊朗人宣称,自己是先知巴孛。他告诉人们,上帝的信使即将到来。上帝的信使曾经出现过几次,包括耶稣、穆罕默德和摩西。而这次即将降临的信使将引领世界走向大同。这一切引起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不满, 1850 年巴孛被波斯当局处决,其遗体被巴哈伊教友辗转隐藏多年,于1899年运抵海法。1908 年,巴哈欧拉去世后任教长的阿博都·巴哈被释放后立即着手在巴哈欧拉指定的地点修建巴孛陵寝。1921 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后,巴哈伊教的圣护人基·阿芬第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他将陵寝修建成今天的模样并在陵寝周围的平台上建造了美丽的花园。
2001 年5 月22 日黄昏,大约四千五百位观众群集在海法的地中海边卡梅尔山脚下,见证了这一耗资两亿五千万美元,前后历时达一百多年的建筑工程——巴哈伊花园的落成大典。
只有巴哈伊教徒,才可进入巴哈伊空中花园拾阶而上。我们在花园最西部(距离地中海最近处)的大门进入,参观第一个庭院。然后上大巴由上山公路来到花园中部北侧的入口进入游览。退出后再乘坐大巴抵达花园顶部,也就是花园最东部的入口进门,朝拜圣殿内的巴孛陵寝(圣殿内不准摄影,须脱鞋进入,看到石棺椁前摆放着一个中国的粉彩瓷碗,不知由哪位中国信徒捐赠。),并居高临下地俯瞰濒临地中海的海法的景色。如此分三站游览,倒不费体力,一个小时足够了。
作为陵寝,论恢弘、论风水,除了中国的皇家陵寝,我看只有南京的中山陵可以与之比肩。
第一层庭院的喷水池。
在这儿,看不到圣殿以上的花园部分。如果退到地中海边,或在海边的邮轮上远眺,或许能够看到这座绝美的花园的全貌。
上图系巴哈伊花园最下层的庭院,以中轴线为对称线,两侧完全对称布局。上边是它的临街的西门。
高大的圆形金顶建筑物就是巴哈伊教创始人巴孛的灵殿。见以上2图
上图是灵殿的侧面
这座铜鼎来自中国,大清康熙年间造。
这样一座以阶梯来延伸的花园既沿袭了东方花园的设计准则,简捷对称,又吸取了西方花园一年四季花开不败的传统。灵殿两侧的花园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争相开放,散布着各种民族风格的小品。见以上3图
不知道“鹰”在巴哈伊教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铜铸的鹰守望者地中海东岸。
巴哈伊花园濒临地中海东岸。图中海边是以色列海法的海港。
远处可见有地中海邮轮停靠海法港。
山坡下位于主干道两侧的成片的红顶住宅,据说由来自德国的移民建造。右上角的混凝土矩形建筑,是一个粮库,储藏由轮船上卸下的粮食。
巴哈伊花园的中轴线正对着海法的主干道。
这儿的门柱上也有一对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