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2017-04-24 08:38:49)
标签:

约旦佩特拉

玫瑰古城

世界七大奇迹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田念慈编撰/摄影

 

出蛇道,道路渐渐变宽,获取的《游览指南》上称它为“正面街道”,经过西克峡谷的外缘和卡兹尼神殿,往西北方向延伸。街道地面还是砂石,两边的峭壁明显经人工开凿。这是一连串的墓穴。有的墓穴的外立面上有壁柱,锯齿状的纹饰等。见以下9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走完佩特拉的游览线路后,感到这一区域的山岩特别多彩艳丽。为此,我曾在324日晚上发在微信朋友圈图片的文字说明中,建议约旦政府就佩特拉的地貌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从而将佩特拉列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见以下7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往前走,左侧就是古剧场。这里有着世界上唯一在山崖上雕琢而成的剧场坐席,共有三层座位,中间有上下通道。据说剧场可以容纳4000名观众。台阶的色彩随山体的颜色而变化,明显有别于罗马帝国在它的疆域内曾经建造的其它无数个由石块堆砌的剧场。

下图系古剧场的标识牌和复原的平面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玫瑰色的石座席,绝无仅有!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剧场舞台后墙,包括立柱,曾由罗马人重建。尽管眼下也剩断墙残垣了,但昔日的恢弘仍然清晰可见。

位于剧场斜对面,古城中心大道尽头的山坡上的是一大片皇家陵寝。这片建筑分为四部分。

   一是Urn Tomb,由顶部三角形楣饰的罐子而得名,大约建于公元70年。在它前面是两侧带有柱廊的很深的庭院。正面高地上有三个壁龛面对小的墓室,但在公元446年被改造成拜占庭教堂。见下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可见带有柱廊的庭院,以及位于它左侧的皇家陵寝的第二部分,即Silk Tomb。这座墓室外观有多彩的漩涡纹饰。

第三部分是Corinthian Tomb。这座墓的上部类似于卡兹尼神殿,结合了纳巴泰与古典建筑风格,但已经被严重侵蚀。见下2图右半部分。

第四部分是宫殿纪念碑。见以下2图的左半部分。这是一座五层的宏伟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纪念碑用于宴会或陪葬仪式。后面有大坝和水库用来收集雨水。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以下是水神殿的标识牌和复原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是水神殿的遗址。一片废墟中的一颗450岁的野生阿月浑子树遮挡了原来半圆形的喷泉。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以上是柱廊街的标识牌和复原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系柱廊街的今貌。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可见柱廊街与皇家陵寝的位置关系。返回途中拍摄。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是大神殿的标识牌和复原的平面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大神殿是佩特拉重大考古遗址之一,占地极大。下层为贵族领地,上层为神殿圣地。见以上3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以上是建于公元125-225年的The Temennos Gate的标识牌和复原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地震已经将拱券毁掉,但从存留的立柱以及立柱上的纹饰仍然可以想象往日的威严。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是The Temennos Gate的背面。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上图是佩特拉的建于前25年到公元25年的主庙Oasr al-Bint的标识牌和复原图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佩特拉的主庙Oasr al-Bint的遗址现状。这座方形的古迹位于讲坛之上,有23米高,26台阶。它是佩特拉最重要的寺庙,供奉沙拉神(Dushara)。

      游览到这儿,时值正午。主庙遗址的对面就是景区内最大的休息区,有几个稍微像样的餐厅以及卫生间。歇歇吧!喘口气,充充饥!

前面说过,大部分游客抵达卡兹尼神殿,游览佩特拉就结束。那么,继续徒步来到佩特拉主庙(游览线路图上标注序号为13的景点)的我估计不足全部游客的5%。时间充裕,天气又帮忙,是不是往上攀登去游览线路的终点Ad-Deir Monastery(阿迪修道院)?我犹豫着。徒步登山攀爬900多个石阶,肯定不行,况且需要保留体力应对原路返回。牵驴的贝都因人不时地来招呼生意,我心动了。既然为了佩特拉不远万里来了,就别留下遗憾。夫人看出我的心思,让我一个人上去又不放心,于是豁出去舍命陪君子。15美元一个人,两个人30美元,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两张20美元递给“驴队”Boss,找了7JOD,即7元约旦第纳尔。我一算,7JOD,合70元人民币,约等于10美元,OK,骑上驴子上路。

两个驴子分别驮着或许重量大过他们的东方人,我骑的驴儿在前,没有牵驴的,贝都因小伙子在后面牵着我夫人骑的驴儿。也就是说,一个人赶两头驴子。

平生第一次骑驴,而且是登山。说心里不打鼓,那是说谎。俗话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两手紧紧拽着缰绳和鞍子上的把手,哪敢东看西瞧!

有道是老马识途,这上山的道儿,佩特拉的驴子就如茶马古道的马儿,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应该是“老驴识途”了吧!

毕竟是上坡,尽管我这个瘦老头皮包骨头,但烂船还有三千钉,体重加上双肩包和相机,不会少于145斤。遇到坡陡,驴子会停下歇口气,挑选容易登踏使劲儿的地儿走“之”字形。

几次走在悬崖边,几次碰到身边的山崖,几次想放弃,但骑驴难下,还是咬着牙挺了过去。

驴儿走走、停停、歇歇,贝都因人适时地吆喝,为打头的驴儿鼓劲儿。来到一块平地,贝都因人比划着到此为止。又嘟嘟囔囔地说了一通,我递给他11元的第纳尔,作为小费。看一下手表,这骑驴的山路,走了25分钟。

可终点Ad-Deir Monastery(阿迪修道院)还没有影子,问下山的老外,说几分钟即到。

 约莫13:20分,Ad-Deir Monastery(阿迪修道院)出现在眼前。顾不得拍摄,找一个椅子坐下歇歇喝口水再说。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这是刚刚骑上驴子走在平道上夫人拍摄的图片。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结束骑驴的山路,往下看,万丈深渊。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结束骑驴登山的惊险历程,继续攀登。见以上2图。夫人拍摄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山路的石阶也是开凿出来的。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Ad-Deir Monastery(阿迪修道院)是佩特拉最大的纪念碑式的石刻建筑,宽47米,高48.3米。这个地方曾经被用作宗教团体的会议场所。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早期的拉贝尔统治时期。后来内部大厅用作基督教堂,故得名修道院。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留一张合影吧!毕竟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来到这里。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拍摄于下山途中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远眺皇家陵寝依稀可见。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皇家陵寝渐行渐近。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回头看看这山路,两边的山崖突兀嶙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攀登山路到佩特拉景区终点的修道院的大多是西方人。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这个山洞上山时骑在驴子上钻过。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之八十八“非同凡响的佩特拉(PETRA)古城”(下)
从修道院下山,回到主庙附近的休息点,大概花了45分钟。再次步行到上图中的柱廊街,已经快下午3点了。

同样的线路,往回走时总会觉得很辛苦。因日照角度的变化,傍晚时分,卡兹尼神殿和蛇道没有了上午的辉煌和惊艳。回到游客中心广场,大约17:00了。看一看手机上下载的“乐动力”,一整天竟然走了21000步,合计16公里,当然包括了“以驴代步”的路程。

写到此,我搜索了闻名于世的如下石窟和石刻,它们也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前秦苻坚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云冈石窟,公元5世纪至6世纪;

龙门石窟,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

大足石刻,公元从9世纪到13世纪;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巴米扬大佛,建于公元35世纪。

……

显然,比起佩特拉古城的卡兹尼神殿和阿迪修道院,都是年轻几百年的晚辈啦!

最后,用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对佩特拉的评价作结尾吧!

“站在佩特拉的山谷中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路探访的,大多是名垂史册的显形文明,而佩特拉却提供了另一种让历史学家张口结舌的文明形态,这样的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应该比显形文明更多吧?

 ……

显形文明因为理清了自己的历史逻辑,容易使后人以夸张的方式来理解它们存在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夸张,掩盖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丰富、杂乱、争逐和湮灭!人们对文明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上,以及记载者制订的规范上。这让人生疑,因为人们认知各种复杂现象时总会有一种简单化、明确化的欲望,尤其在课堂和课本中更是这样,所以,取消弱势文明、异态文明、隐蔽文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的恶果,就是用几个既定的概念,对古今文明现象定框划线、削足适履,伤害了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因追求过度的有序而走向无序,因企图规整文明而变成损伤文明,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更常见的是,很多人文科学一直在为这种现象推波助澜。

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