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話 說 徐 家 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2016-06-09 09:13:26)
标签:

土山湾孤儿院

徐家汇藏书楼

分类: 建筑遗产

5

----2016年文化遗产日而作

 

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田念慈编撰并摄影

 

土山湾本来位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由1832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帅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1864年,土山被削为平地,在此遗址上创设孤儿院(前身为1855年法国传教士薛孔昭创办的横塘育婴堂),专收六至十岁的教外孤儿,抚养之余,教他们学工艺美术,并创办五金、土山湾工艺厂,先后开设木工、制鞋、编织、绘画、照相、印刷等工场,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此,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珞版活体铅字印刷工艺、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工艺等,尤其是画馆,徐悲鸿将其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土山湾工艺厂掀开了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一页。早在1900年,土山湾的徐家汇建筑模型木雕作品就参加了巴黎世博会。以后陆续参展1902年河内、1904年圣路易斯、1905年列日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徐汇区修缮了在蒲汇塘路55号的原土山湾孤儿院的尚存建筑,开辟了“土山湾博物馆”。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孤儿院的总平面图。ORPHELINAT de TOU SE-WE即土山湾孤儿院的法文名称。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二十世纪初的土山湾孤儿院。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1930年土山湾孤儿院(图中间黑色屋顶占据大部分画面的建筑群)的航拍图。此图上边还依稀可见徐光启墓,此墓地右侧就是大修道院,再往右就是小修道院。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目前土山湾孤儿院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此建筑在上面的航拍图上就是最左边的那幢外廊式建筑。此建筑往西就是当时孤儿院的操场。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拍摄这几张照片时,土山湾孤儿院博物馆尚未正式开馆。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孤儿院制作的这座木雕四柱三门三楼的牌坊参加了三届世博会。

土山湾牌楼回归后,当年与之一同参加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以中国著名的86座宝塔为原型的木雕百塔,已进入博物馆的“溯源”目标。百塔中,就有上海人熟知的龙华塔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等。“这些实物有的现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不少还分散于很多藏家手中。”徐汇区文化部门有意通过土山湾牌楼的回归,促成上述珍贵文物的回归。

上图中牌楼后面,左右两侧就是土山湾孤儿院制作的木雕名塔。右面的是杭州六和塔。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博物馆入口处的石刻前言,用中、英、法三国文字书写。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博物馆的正门,是一座巨大的玻璃棚,曾参加过三次世博会、绕地球一周终回到故乡的土山湾牌楼已修复一新。这个中国牌楼1913年制作,2009年回归中国,回归后在中国木雕之乡浙江东阳修复,费用180万。

田念慈摄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被修复的这座中国牌楼,全部由柚木制成,高五点八米,宽五点二米,它曾经参加1915年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193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此后,这座牌楼在海外几经转手,部分构件被拆散流失。在有识之士的奔波努力下,20096月底,中国牌楼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上海的土山湾。

整座牌楼,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千件,且无一处细节,不精工巧作。

  牌楼有四个柱子,每个柱上都饰有蟠龙,吐火纳珠。

  柱子底部环饰大小42只狮子,有的小狮子趴在母狮子背上,有的大狮子脚下拨着小狮子,嬉戏打闹。

  牌楼正面牌匾书写功昭日月,背面是德并山河。牌匾上下饰有龙纹,左右则是凤凰纹饰。

  屋檐为重檐之式。屋脊之上雕有双龙戏珠;屋脊外侧还有江南一带常见的鱼的装饰,低首抬尾,佑护免遭火灾。

  颇为有趣的还有,牌楼门楣位置的长坂坡画面,本应是赵云冲着在桥上接应的张飞奔上桥去,呈现的却是赵云背离张飞而去的画面。又比如,42只大小狮子固然形态各异、憨态可掬,却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画龙点睛的灵气,看似有眼无珠

  这些,都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原物的修复原则下的保留。围着牌楼仔细看看,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葛承亮修士指导雕刻的身影。

  这是一个体量大到与真实牌楼接近的工艺品,集中真实反映了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美学趣味,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称赞道,更重要的是,它是三届世博会的历史见证。能以实物形式,而不只是文献或图片来见证,仅仅这点,就已经难能可贵。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1945年时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的部门设置。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工坊下属的图画部设铅笔画、水彩画、油画、彩绘玻璃和影灯画片等班。上图是博物馆内展出的彩绘玻璃作品。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以上三图拍摄于上海广东路四川中路的原永年人寿大楼。这是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留存在上海滩最为精彩的彩绘玻璃作品。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博物馆的又一件彩绘玻璃作品。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此彩绘玻璃作品用在南昌路、雁荡路的现上海科学会堂(原法童学校)内的楼梯厅内。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此后在电影“建国大业”中出现过这个场景。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作为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留存的彩绘玻璃最直接的证据出自余庆路190号的现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内的这面窗户的彩绘玻璃,见以上2图。2007年文化遗产日我参观了这个建筑,发现了在这扇彩绘玻璃的左下角刻有中英文的“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出品”的字样,惊喜万分。土山湾孤儿院在八十年前就制作了带有卡通意境的彩绘玻璃,叫人赞叹不已。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博物馆展出的石板印刷机器。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孤儿院的木工场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孤儿院的彩绘玻璃作坊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土山湾孤儿院的画馆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家任伯年、徐泳青、周湘、丁涑、杭徲英、张充仁、徐宝庆等先后在此学艺。著名画家徐悲鸿称它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该馆从欧洲引进了西洋绘画艺术,包括铅笔画、水彩画、木炭画、油画;西洋雕塑艺术,包括人像塑造、黄杨木雕、木刻等。此外,它还引进了石膏模型制作和石膏像工艺,以及玻璃刻花工艺。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孤儿院的鼓号队。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位于漕溪北路80号,全称又称汇堂石室。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位置在耶稣会神学院和住院的东首。当时的方位由西到东分别是:徐汇公学崇思楼、耶稣会神学院、住院、藏书楼。

早期的徐家汇藏书楼由西方教会神甫任主管。辛亥革命后才有中国人参与领导,到1949年共有3任主管,其中以徐宗泽在职时间最长(19201947)。他注重对中国地方志的搜集,并主持编制了徐家汇藏书楼的藏书目录──《汇堂石室书目》。

藏书楼二楼藏西方书籍,书架有十二格,最下方的三个较高,便于防止开本大的书籍。一楼为中文书库,大多为线装书。仿乾隆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书架也为12层。

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之后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藏书也相继移入徐家汇藏书楼。今天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旧版外文文献计56万册。

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由耶稣会教士设计,外观清水砖墙,上下两层各六间,约2千余平方米。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拍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 

徐家汇藏书楼现址收藏自1515年至1949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拉丁文、英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近20个语种,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其中,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语言对照辞典、中国经典西译版本、中国文学经典西译版本、欧洲汉学资料等最具特色。

徐家汇藏书楼收藏不少珍贵的中西文文献。中文文献分经、史、子、集、丛书5,以地方志居多,此外还有碑帖、谱谍等,不乏善本。天主教、基督教书籍收藏较丰富。该馆收藏有大量手抄本。并收藏有《申报》《上海新报》《汇报》、《北华捷报》(英文)等中国近现代报纸,以及《教会新报》、《小孩月报》、《益闻录》、《花图新报》、《圣教杂志》等杂志。

在建造地铁1号线时,危及徐家汇藏书楼。经巴金、苏步青、谢希德和黄佐临等知名人士的呼吁,得以抢修加固。但为了人行道的通过,打穿了部分底层建筑,成为一个形似门洞的现状。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这是藏书楼的垂直于漕溪路的南立面,图右侧可见一个门洞,就是为了让拓宽后的漕溪路的人行道得以穿过。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藏书楼入口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藏书楼2楼的西文藏书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部分藏书。

 

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建于1867年,几经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见下图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話 <wbr>說 <wbr>徐 <wbr>家 <wbr>匯(5)土山湾孤儿院和徐家汇藏书楼
这张照片拍摄于现藏书楼的马路对面的原徐家汇圣母院门口,藏书楼和圣母院如今隔着车水马龙的漕溪路。今非昔比,世事沧桑!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